683對比讀課例《望月》和《月光曲》

      結合於永正老師《望月》和《月光曲》兩個課例,談談於老師是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的?

      閱讀於永正老師的這兩節課例,從仿寫方面談感悟的話,我認爲首當其衝的應該是於老師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的。當學生一旦有了濃厚的寫作興趣寫出來的作品也是可圈可點的。

      寫作的興趣從何而來,必然是與課堂上的朗讀指導離不開的,讀好了,讀美了,讀懂了自然而然就寫好了。於老師在課堂上又是如何爲學生搭建臺階的。我首先分析了這兩篇課例的目標和於老師的指導策略。

      一、入情入境爲寫作鋪墊

      《望月》的課堂上於老師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整合能力,將課文總結爲了“眼中月”“詩中月”和“幻想中的月”。並且於老師參與到課堂上,與學生進行古詩對讀。當學生讀到“又冒出了一個問題”時,於老師抓住“又”“冒”兩個字來告訴學生讀書要思考,更要注意前後照應。課堂上這樣循序漸進地引導處處可見,讓學生帶着問題思考便會更加深入。這樣指導後的朗讀纔會讀出境界,讀出美感。

      讀進去了,學生入情入境,於老師在佈置寫作任務的時候,學生寫起來就會有話可說,學生的寫作也確實可以稱爲作品了。

      於老師課堂上朗讀指導的方法不計其數,仔細讀來,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於老師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把學生的權力交給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自己感悟。語文課堂上抓住了“讀”,語文能力、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盡在其中。

      二、在範例中感悟寫作方法

      《月光曲》這一課中於老師出示了一篇短文,要求學生認真閱讀,畫出連想的句子,並且再思考一下,如果去掉了這些句子會怎麼樣?加上去有什麼好處?

      此處插入一篇短文,從訓練序列來看,卻是順理成章。這樣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是所學知識和能力的鞏固和遷移。由於教師指導得法,通過比較、分析、運用,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訓練有序而又紮實。

      於老師指導學生把畫出的聯想的句子讀一下,如果去掉這些聯想的句子,怎麼樣?學生說到如果去掉“就像醉漢的臉”、“走起路來像個威武的將軍”這些聯想的句子,公雞給人的印象就不深了。如果去掉“唱起《早起歌》”和“想起二年級學過的《美麗的公雞》”這些話,公雞也就不會那麼可愛了。於老師評價到:體會得非常好,閱讀的時候,分辨出事物的聯想,對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由這樣的講解自然過渡到了指導學生進行改寫環節,由於訓練得到了落實,學生確有所獲,於老師指導有方,啓發得當,學生的思維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在改寫環節,寫下了精彩的短文。

      三、想方設法向課堂要質量

      從於老師的兩個課例中關於範寫的指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心中有目標,圍繞着目標給學生搭建好臺階,再層層推進。落實到我們的課堂上,正如大家剛剛談到的“雙減”當前,如何讓我們的作文課落地有聲。

      1.緊抓單元習作主題。

      2.每節課落實一個習作點,不貪多。

      3.課堂環節爲習作點服務。

      4.關鍵是學習於老師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5.趁熱打鐵,當堂創作。

      高效的課堂,一定是滾燙的課堂。熱騰騰的學習與交流的氛圍,就如同我們的課例研討一樣。

      課堂反思:

      於老師的課堂,在循序漸進中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指導學生層層深入地讀寫結合。反思我的課堂,在講授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5單元時,這個單元是習作單元,旨在指導學生學習按遊覽的順序寫景物,第17課是葉聖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的遊覽路線圖是:“路上——洞口——外洞——內洞——出洞”,課堂上學生根據關鍵信息很快就能找出來,且抓住每段話的過渡句來提取有效信息,在單元習作時,再次將這一寫法進行範例學習,引導學生先做到心中有數,畫出自己要寫的景點的路線圖,再進行交流,最後開始創作。學以致用,讓學生抓住訓練點練習,更有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