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經驗做事,真的靠譜嗎?

最近流行一句話,別讓你的經驗浪費了,尤其是在一個行業沉浸了幾十年的老兵,他身上最值錢的莫過於豐富的工作經驗。

可是憑經驗做事,真的靠譜嗎?

今天在潤總的《底層邏輯》這本書裏看到一個故事,讓我重新思考經驗對我們來說意味着什麼。

這個故事講的是,二戰期間,盟軍的轟炸機損失很大,少部分返回來的飛機機翼上也佈滿彈孔。盟軍決定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增加飛機部分位置的鋼甲,保護飛行員的生命,提高戰鬥力。可是加在哪裏呢?憑經驗,既然機翼上滿是彈孔,那最需要加強的部分應該是機翼。於是,司令決定,用鋼甲加強機翼。

這時,一位擔任盟軍顧問的統計學家說:“司令,你看到機翼中彈還能飛回來,也許正是因爲它很堅固。機頭和機尾沒有中彈,也許正是因爲這些部分一旦中彈,飛機就飛不回來了。”

司令大驚,趕緊派軍隊去戰地檢查飛機殘骸。果然,被擊落的飛機,都是機頭、機尾中彈。飛回來的飛機,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沒有被擊落,只有被擊落的飛機才知道。但是,被擊落的飛機,已經永遠無法開口了。

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給孩子講述這個故事,他聽得似懂非懂。總有一天,他會明白普通人和牛人的差別之一,就在於能否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普通人憑藉飛回來的飛機的“經驗”,決定加強機翼鋼甲。但是優秀的人知道那些被擊落的飛機應該是由於機頭或者機尾中彈,他們沒有止步於現象,而是繼續深挖,直到挖到本質。

經驗靠不靠譜,取決於你的經驗是基於現象,還是基於問題的本質?二者有天壤之別。

潤總在書中給讀者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叫作“假設—驗證—結論—調整”,也就是說在遇到問題時,先大膽假設,然後去驗證,得出結論,最後根據結論做出調整。

還是剛剛“二戰飛機”的案例,爲了解決給哪個部位增加鋼甲以避免被擊落的問題,我們可以按照這個方法論模擬一遍。

假設:應該給機翼增加鋼甲。

驗證:去看被擊落的飛機是不是機翼上彈痕多。

得出結論:被擊落的飛機頭部和尾部中彈多,機翼不多,給機翼部分增加鋼甲作用不大。

根據結論做出調整:增加飛機頭部和尾部的鋼甲。

這個方法論可以遷移到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現在要解決孩子挑食不喫飯的問題。

假設:孩子挑食不喫飯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因爲孩子食慾欠佳。

驗證:每次孩子在外面喫飯胃口很都好,也不怎麼挑食,而且喫得很多。

得出結論:孩子在家裏挑食不喫飯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裏的飯菜不合孩子的胃口,飲食品類太單一。

根據結論做出調整:經常給孩子變換飲食的品類,做到色香味俱全,讓孩子愛上家裏的飯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