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爲何有上百個“小號”?(閱讀筆記)

      關於魯迅,網上流傳一個說法,說魯迅是“小號達人”。現在考證魯迅光筆名就有170多個,有網友調侃,我跟魯迅的差距不但體現在文學造詣上,連搞“馬甲”都輸了。

      魯迅起筆名並非是隨意爲之。他曾寫信給許廣平說:“以真名招一種無聊的麻煩,固然不值得,但若假名太近於滑稽,則足以減輕論文的重量,所以也不好……此後的文章,也應細心署名,不得以‘因爲忙中’推諉!”

      在魯迅看來,一個作家自取的筆名,自然可以窺見他的思想。

      魯迅取的第一個筆名是“戛劍生”,用在1898年所寫的《戛劍生雜記》中。戛,擊也。“戛劍生”的意思就是舞劍、擊劍的人,表現出當時年僅17歲的魯迅渴求戰鬥的熱情。

      這一時期,魯迅的筆名大多含有希望、自勵、奮飛和探索的意蘊。比如“庚辰”、“索子”、“索士”、“迅行”、“令飛”等。“庚辰”是古代神話故事裏幫助大禹治水,擒獲無支祁的創世神。

      “索子”、“索士”則意味着求索之子,探索之士,引自於屈原的《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也是魯迅小說集《彷徨》的扉頁上所引用的詩句。

      “迅行”即迅猛前進,“令飛”則是奮飛之意,魯迅用此來鞭策自己奮勇前進。“魯迅”這個筆名就是“承‘迅行’而來的”,取愚魯而迅速之意。取名“魯迅”還因爲母親姓魯,周魯是同姓之國。

      魯迅取筆名很講究,他擅長使用典故,用暗寓的手法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黃棘”這個筆名,就源自屈原的《九章·悲回風》“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黃棘之枉策”。黃棘爲神話中的木名,用其策馬,使之飛奔疾馳,有驅馳迅行之意。

      再比如魯迅寫《阿Q正傳》時署名“巴人”,取自“下里巴人”,並不高雅的意思。此外還有“唐俟”、“俟堂”、“孺牛”等。

      “唐俟”、“俟堂”源自於《禮記·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意思是君子安於自己的處境以等待命運的安排。這背後還有一則小故事,當時魯迅在教育部任職,那時部裏的長官想擠掉魯迅,魯迅有感而發,取名“俟堂”,意思是“本人拭目以待,且看你們把我怎樣。”

      魯迅取筆名還常常用仿擬,譬如“某生者”、“華約瑟”。“某生者”仿擬自鴛鴦蝴蝶派作家,因當時該派很多作家取筆名爲“XX生”,很多小說也常用“某生者,某地人,家世簪纓,文采斐雅”之類開頭。魯迅刻意取名“某生者”,用來揶揄。

      “華約瑟”則仿擬自中式洋名,給人不中不洋之感,也含有“高等華人”之意。在《述香港恭祝聖誕》中,魯迅就以“高等華人”的口氣,諷刺了他們熱心復古、崇尚國粹的鬧劇。

      魯迅曾寫道:“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魯迅取筆名,也常常無所畏懼,敢於直面回擊。據傳,國民黨反動當局曾稱魯迅爲“墮落文人”,於是魯迅就以“隋洛文”爲筆名,“隋”由“墮”變化而來,“洛”與“落”諧音。

      別人稱他爲“買辦”,他便取名“康伯度”(英文comprador音譯)。有人攻擊他爲“封建餘孽”,他就取名“封餘”回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此回擊,幽默且極具嘲諷意味。

      1936年,魯迅取了最後一個筆名“曉角”,意爲黎明前的戰鬥號角。同年10月19日,魯迅因病逝世。

      許廣平在《欣慰的紀念》一書中說:“先生最後用的筆名,載在《中流》上的是‘曉角’二字,他最後還不忘喚醒國人,希望我們大家永遠記取這一位文壇戰士的熱望。”(節選自“景雲書房”公衆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