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日記 | “你想要這麼快做什麼呢?” 01 02 03 04 05

01

上週圍觀Clara公開demo後,我給她反饋:

有些地方可以更有挑戰性一些,比如從旁觀者視角,看到客戶明明是渴望這段關係繼續的,然而她因爲身在此山中,一時看不清這一點,還在糾結搖擺,教練可以把這個觀察直接反饋給她。

客戶覺察力很強,自己說着說着,10分鐘後就覺察到這一點,自己講出來了。

但如果教練10分鐘前把這點照見給她,也就節省客戶10分鐘的糾結探索了,可以讓對話更快聚焦、更快深入。

和熙悅聊起這個反饋,以及我之前給她那場demo的反饋(跟對Clara的反饋類似,我說熙悅可以運用自己的心理學專業背景優勢,把對客戶的洞察直接反饋出來,加快對話的探索進程)。

我從中發現自己一個模式,就是在對話中追求“速度”和“深度”,追求姐夫所說的那種境界,“像手術刀一樣快狠準”。

02

遂跟熙悅有如下交流。

熙悅:你想要這麼快做什麼呢?

小丫:可以幫助客戶更快達成目標,拿到對話成果呀!

熙悅:你怎麼知道,這個“快”就是客戶想要的呢?

小丫:當然這建立在確認合約的基礎上。如果合約確實是客戶想要的,那更快達成合約,就是服務於客戶目標的了。

熙悅沉吟一會,跟我分享了三個視角:

1)從成果的角度來說,有時候客戶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沒有足夠的理由,勇氣,動力。所以TA需要時間來磨一磨,非得磨到那個勁兒上了,才能夠去直面那個答案。

2)從對話的角度來說,一個不允許講廢話的家,會讓人窒息。一段不允許有廢話的對話,也會令人窒息。

3)從商業的角度來說,你不能太快讓客戶得到TA想要的東西。太快意味着太簡單,不值錢,客戶可能反而會覺得自己虧了。

03

熙悅分享的三個視角,我完全認同。尤其後兩點,對我是很及時的警醒。

對於第一點,我追問:有些客戶的確明明知道答案,或者明明看到癥結在哪,卻有意無意地拖延、迴避。這種情況下,你會直接戳破嗎?

熙悅說:

手上的水泡,是別人挑破還是自己挑破,帶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戳破都會有傷口。沒磨到那個勁兒上的時候,就亮了刀子,會帶來創傷。

感受調取和累積的過程不可缺少,需要時間。

對於心理工作而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不必太着急。

熙悅又說:

心理工作者職業倫理第一條,永遠是客戶利益最大化

保護客戶的感受,保護客戶的尊嚴,保護客戶的隱私

如果是私下1v1的話,在雙方建立足夠信任、客戶感到足夠安全的基礎上,可以直接反饋、直接挑戰。

但在公開demo這種場合,教練洞察到一些敏感點,即便客戶允許,也寧可不要去戳破。

那就像當衆扒光客戶的衣服。

即便客戶能夠承受,我們也不允許自己做這樣的事。這是不人道的。

我們要永遠給別人留有餘地,要保護那些信任和愛我們的人

04

熙悅這番話,讓我看到一個更高的維度、更寬的視角,讓我反觀到自己的一些盲區。

熙悅問:相比那場demo,我其實更好奇的是,你爲什麼很想要在對話中省下來10分鐘。這10分鐘對你而言意味着什麼呢?

我在討論教練的技術,而熙悅在關注我這個人本身。

由此我也看見了,我這份執著背後的心理動力所在——

我不只是想要促進客戶目標的達成,我還有一部分······證明教練能力的意圖在。

而當我在對話中懷着證明自己的意圖,就已經偏離對客戶本身全然的關注了。

這個發現,讓我心中一驚。

我以爲自己已經很關注“人”了,沒想到在一個很隱蔽的地方,還是掉進了“事”的陷阱。

05

週日和教練探討我的那個夢,談到那團內在的不安和混亂。

結尾時我說:現在發現,好像也沒必要儘快去消除它。它是我這場人生實驗中難得的觀察對象誒,如果太快消除,太快看到結果,豈不是很無趣?

教練說:在對話中我一直hold住一個問題沒問,“爲啥一定要消除它呢?”我沒問,你最後也自己說出來了。

這段對話讓我聯想到自己對Clara和熙悅的反饋,對速度和效率的執着。

當我自己作爲客戶時,教練沒有早一點挑戰我去思考“爲啥一定要消除它”,並不妨礙我最終意識到這個點;並且我也不會覺得遺憾,埋怨自己爲啥沒有早點意識到。

這時候,我更加理解了熙悅的話,“感受調取和累積的過程不可缺少,需要時間。對於心理工作而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我更加理解了Clara和熙悅這種溫柔陪伴型教練風格的意義所在。

我也更加看見,自己需要保持覺察的部分:對人對己的深切關注,同理,與慈悲。

熙悅問:在速度和效率、成敗與好壞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標準?

我會帶着這個問題,開啓新一輪教練狀態的修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