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日记 | “你想要这么快做什么呢?” 01 02 03 04 05

01

上周围观Clara公开demo后,我给她反馈:

有些地方可以更有挑战性一些,比如从旁观者视角,看到客户明明是渴望这段关系继续的,然而她因为身在此山中,一时看不清这一点,还在纠结摇摆,教练可以把这个观察直接反馈给她。

客户觉察力很强,自己说着说着,10分钟后就觉察到这一点,自己讲出来了。

但如果教练10分钟前把这点照见给她,也就节省客户10分钟的纠结探索了,可以让对话更快聚焦、更快深入。

和熙悦聊起这个反馈,以及我之前给她那场demo的反馈(跟对Clara的反馈类似,我说熙悦可以运用自己的心理学专业背景优势,把对客户的洞察直接反馈出来,加快对话的探索进程)。

我从中发现自己一个模式,就是在对话中追求“速度”和“深度”,追求姐夫所说的那种境界,“像手术刀一样快狠准”。

02

遂跟熙悦有如下交流。

熙悦:你想要这么快做什么呢?

小丫:可以帮助客户更快达成目标,拿到对话成果呀!

熙悦:你怎么知道,这个“快”就是客户想要的呢?

小丫:当然这建立在确认合约的基础上。如果合约确实是客户想要的,那更快达成合约,就是服务于客户目标的了。

熙悦沉吟一会,跟我分享了三个视角:

1)从成果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客户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没有足够的理由,勇气,动力。所以TA需要时间来磨一磨,非得磨到那个劲儿上了,才能够去直面那个答案。

2)从对话的角度来说,一个不允许讲废话的家,会让人窒息。一段不允许有废话的对话,也会令人窒息。

3)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你不能太快让客户得到TA想要的东西。太快意味着太简单,不值钱,客户可能反而会觉得自己亏了。

03

熙悦分享的三个视角,我完全认同。尤其后两点,对我是很及时的警醒。

对于第一点,我追问:有些客户的确明明知道答案,或者明明看到症结在哪,却有意无意地拖延、回避。这种情况下,你会直接戳破吗?

熙悦说:

手上的水泡,是别人挑破还是自己挑破,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戳破都会有伤口。没磨到那个劲儿上的时候,就亮了刀子,会带来创伤。

感受调取和累积的过程不可缺少,需要时间。

对于心理工作而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不必太着急。

熙悦又说:

心理工作者职业伦理第一条,永远是客户利益最大化

保护客户的感受,保护客户的尊严,保护客户的隐私

如果是私下1v1的话,在双方建立足够信任、客户感到足够安全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反馈、直接挑战。

但在公开demo这种场合,教练洞察到一些敏感点,即便客户允许,也宁可不要去戳破。

那就像当众扒光客户的衣服。

即便客户能够承受,我们也不允许自己做这样的事。这是不人道的。

我们要永远给别人留有余地,要保护那些信任和爱我们的人

04

熙悦这番话,让我看到一个更高的维度、更宽的视角,让我反观到自己的一些盲区。

熙悦问:相比那场demo,我其实更好奇的是,你为什么很想要在对话中省下来10分钟。这10分钟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我在讨论教练的技术,而熙悦在关注我这个人本身。

由此我也看见了,我这份执著背后的心理动力所在——

我不只是想要促进客户目标的达成,我还有一部分······证明教练能力的意图在。

而当我在对话中怀着证明自己的意图,就已经偏离对客户本身全然的关注了。

这个发现,让我心中一惊。

我以为自己已经很关注“人”了,没想到在一个很隐蔽的地方,还是掉进了“事”的陷阱。

05

周日和教练探讨我的那个梦,谈到那团内在的不安和混乱。

结尾时我说:现在发现,好像也没必要尽快去消除它。它是我这场人生实验中难得的观察对象诶,如果太快消除,太快看到结果,岂不是很无趣?

教练说:在对话中我一直hold住一个问题没问,“为啥一定要消除它呢?”我没问,你最后也自己说出来了。

这段对话让我联想到自己对Clara和熙悦的反馈,对速度和效率的执着。

当我自己作为客户时,教练没有早一点挑战我去思考“为啥一定要消除它”,并不妨碍我最终意识到这个点;并且我也不会觉得遗憾,埋怨自己为啥没有早点意识到。

这时候,我更加理解了熙悦的话,“感受调取和累积的过程不可缺少,需要时间。对于心理工作而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我更加理解了Clara和熙悦这种温柔陪伴型教练风格的意义所在。

我也更加看见,自己需要保持觉察的部分:对人对己的深切关注,同理,与慈悲。

熙悦问:在速度和效率、成败与好坏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标准?

我会带着这个问题,开启新一轮教练状态的修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