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的意義

人在年輕的時候,都很容易犯主觀的錯誤。遇到不順心的事,總會去找外在的原因:怪自己運氣不好,怪別人不懂自己,怪環境不佳,領導不行,團隊不力,總之,就很難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經歷了太多的磨練和挫折之後,慢慢地懂得了這樣的道理:人與人,人與事的連接,每一次都可以帶給自己一些啓迪,關鍵在於自己的意識,是放在評判外在之上,還是放在自我內觀之上。

遇見喜歡的人,可以看見在喜歡的狀態之下,心智是怎麼運轉的,待人接物是怎樣展開的,生命力是怎麼釋放出來的。

遇見討厭的人,可以看見在厭惡的狀態之下,情緒是怎麼運行的,心智是如何封閉的,生命力是怎樣受到抑制的。

遇見喜歡做的事,可以看見在積極的狀態之下,愉悅是怎麼產生的,創造力是怎麼釋放出來的,能力是如何得到提升的。

遇見不喜歡又必須要做的事,可以看見在消極的狀態之下,負面情緒是怎樣讓自己感到心累的,甚至自己是如何把事情搞砸的。

如果能把這些經歷當作認識自己的機緣,每一次都能在實踐中向內去探究自己,把不同狀態下的自己進行比較,就不難發現一切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好與壞的根源都在於自己。

人們常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擅長的事。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都不一定是主動的,被動纔是常態:學的專業不一定是你喜歡的,從事的職業不一定是你喜歡的,甚至選擇的愛人也不一定是你最愛的,這就註定了你將傾其一生,會在各種不太舒服的狀態下,去撥開雲霧見晴天。

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可以一次又一次用來認識自己的最佳時機,用來培養更優秀的自己的最佳方式,用來啓迪自己,塑造更好的自己的美好機緣。

當自己一路前行抵達到一定的境界纔會領悟到,其實喜歡與不喜歡、擅長與不擅長有時也會界線模糊,有時也會相互轉換的。人最擅長的事情,不過是做自己,一切所經歷的過程,都是做自己的機遇。

如果你已經具備了“一切都是成長的機緣”的意識,你就不會沉溺於過往的自喜與自悲,不會糾結於當下的左盼右顧,更不會對即將到來的明天誠惶誠恐。

只有擁有平和的心態和開放的態度,真誠地去對待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真誠地善待自己,才能從每一件事物上去得到美好的回饋。

一個人如果真正開始學會內觀,身心都會盛滿知覺,就沒有什麼會被自己忽視掉,這是一種非常真實的體會。

智者說:當下,什麼都有,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每天都活在這樣的狀態裏,就是最佳的當下,也必有美好的未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