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6于永正老师《给予树》课例研讨

于永正老师《给予树》课例研讨

梁娜茹

读了于永正老师的《给予树》课例,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读写结合、高效优质、朴实无华、内涵深邃。在这个课例中,也有多处体现着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思想。

一、重情趣 。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多人文精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 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有趣味。

于老师的课堂常常充满着幽默,恰当的幽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第一课时开始,于老师问“并不宽裕”谁读懂了,学生们再次读一二自然段后,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课文中写的这一家生活一般般。”于老师就带着学生的语气说:“是一般般,不是二般般。”学生听完都笑了。

二、重感悟。

于老师的课堂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况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在这节课例里,最明显的就是对“并不宽裕”“如愿以偿”两个词语的理解,以及通过朗读来感悟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心。

在感悟金吉娅的品质时,于老师是这样进行的:

1.先是挑了三位同学开火车朗读课文。

2.于老师示范朗读金吉娅说的话,学生听。并且提醒学生注意:课文里的句子:“金吉娅说话的声音很低,显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老师现在就是金吉娅,看我是不是声音低,是不是难过。

3.从老师的范读中听出了什么?

4.大家读金吉娅说的话,把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和同情心读出了。

5.学生练习读。

6.挑学生班上展示,于老师再做指导。

整个感悟的过程,是从文中来,再到文中去,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来回。这一点,段现菊老师刚刚说的也很清楚了。

三、重积累 。

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哪里来?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也很重视积累。比如这节课中词语的积累:并不宽裕、如愿以偿,还有句子的积累等。

四、重迁移 。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

在本节课上,第二课时里,写信就是最好的迁移:

替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对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咱们替这个小女孩写封信吧!信的称呼署名照抄,但黑板上板书的词语——并不宽裕、一百美元、五个孩子、二十美元、八岁、如愿以偿,必须用上。

这就是最好的有关写的迁移。当然,于老师课例里读的迁移也有很多。

五、重习惯 。

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于老师在课堂上尤其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本节课里结尾处,于老师说:“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像最后一位读信的小朋友一样,多读课外书。同学们,记住,书是最好的教作文的老师!”是在提醒学生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中,当堂写信,当堂读信,当堂提出修改意见,这是教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语文课堂良好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

读于老师的课例,想自己的课堂。希望大家能在研读课例的同时,也把于老师的教学思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多实践,让自己的课堂越来越精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