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上有效有趣的語文課

上有效有趣的語文課

《秋天》課後反思

第一次接觸融合課,有些新奇有些膽怯。進行大教研之後,心裏纔有了點兒思路。《秋天》這篇課文是統編版一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與我們所要表達的“秋天”的主題不謀而合。在這節課中抓住大雁南飛和“一”字“人”字隊形特點,與科學融合,穿插了科學小視頻。基本達到了兩個融合點的要求。

整節課下來,與上一次的《對韻歌》相比更流暢了一些,課堂語言也更童趣了,跟學生的配合更有默契了。課後找聽課的老師進行評課,讓我獲益匪淺。結合我自己的反思,做以下總結:

本節課滿意之處:

環節流暢,銜接自然,設計巧妙。

上面談到《秋天》是本冊書的第一篇課文,當然,這裏所說的第一篇是相對兒歌來說的。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將認識課文的形式、學習自然段列爲首要目標,接着就是根據課文內容在指導朗讀中進行隨文識字,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標。

整節課下來課堂環節相對流暢,特別是在自然段的過渡中,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情境。將“課文中的秋天是什麼樣子的?”列爲主問題,激發學生去探索課文的內容,並將隨文識字鑲嵌其中。

特別是在引導學生感受“一片片”的時候,手繪了一片葉子,又張貼了事先準備好的一幅樹葉從樹上落下來的情境圖,通過這樣的直觀形象,讓學生感受“一片”和“一片片”的區別。從而完成對“片”字的學習。

課堂是遺憾的藝術,縱觀整節課有待提升的地方也有很多:

1.檢測生字環節缺失。

檢測生字環節,效果不是特別好,歸根到底還是對學情的分析不夠。低年級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瞬間記憶,在學習完生字時,應該先強化認讀後,再當堂檢測的。設計的摘蘋果檢測生字,讓學生直接摘取,出現了認讀有誤的現象,這一點必須改進。

2.減少整體齊讀現象。

課後找導師評課,說到一點是:低年級的學生正是培養語感的關鍵期,要避免大篇幅的齊讀現象,應該讀出自己,讀出個性,老師的課堂指導才更有意義。

當時我就恍然大悟,我所一直追尋的培養出具有獨特個性的人,這不就是很關鍵的方式嗎。認真反思之後確實如此,齊讀會出現隨波逐流的現象,更會有濫竽充數的情況。有了這樣的思想認識,在每一節課上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就會有意而爲之,讓學生在個別指導中真正提升。雖說這會花費很多的時間,但是在指導個別的同時,對其他同學也是一種學習。

3.突發情況影響效果。

雖然課前試播了幾次ppt,但是在關鍵時刻還是出現了問題。事後請求專業人士來給電腦做了清理,一切正常了。無論原因如何,這種失誤要儘量避免,因爲一旦課堂上失誤,就會影響上課的節奏,自己也難免驚慌失措。

如果再重新設計,我的改進之處:

1.讓檢測生字再紮實一點。

低年級的課堂主要是識字寫字爲主,可以說各佔一半。這節課隨文識字的效果還可以,在檢測生字的時候,先整體出示本節課所有學過的生字,多種形式讀一讀,例如開小火車、大小聲音等方法。再單獨指名認讀、檢測,這樣既做到了整體把握,也關注到了個別學生的問題,又不失趣味性。

2.讓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

班級人數較少,學生的課堂參與率應該儘量覆蓋面廣一些,做到百分之百更好。在這節課中學生的參與率沒有達到百分之百,是我比較遺憾的地方。這段時間正好在如火如荼地學習拼音,在課堂上我基本上做到了每節課人人至少回答問題一次,甚至兩到三次,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不少。同時也給很多不願意開口的孩子鍛鍊的機會。

3.讓學生讀出獨特的感受。

這一點是導師在評課的時候特意指出來的,我也很受啓發。如果再次設計,我希望在指導朗讀每個自然段的時候都能夠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例如在指導第二段的時候引導學生能夠想象着大雁南飛的場景,把大雁如何南飛的情景讀出來,指名讓學生自己讀,然後指導,指導後再讀,其他同學模仿讀。這樣一來,也做到了全面指導。還有最後一句話“啊!秋天來了!”說明感嘆號的用途後,再指名幾位同學讀出自己的讚美和感嘆之情。

書聲琅琅是語文課堂上不可少的亮麗風景。每一次研課磨課都是一種歷練,及時反思,及時調整,在實踐中上出有效的課,讓學生真正受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