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諸葛亮爲什麼沒能幫劉備完成統一大業,這其中有什麼原因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東漢末年的門閥制度,門閥士族掌控着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主導權,上到朝堂,下到鄉野,門閥士族都擁有強大的話語權,想進朝堂,你得依靠門閥士族的舉薦,說白了你想要政治資源你得有門閥士族的支持,劉備雖然自稱是漢室後裔,但是在世族豪門的眼裏就是一個賣草鞋的,因爲你背後沒有士族政治資源,這也是劉備前期之所以到處奔波投靠各位老大的根本原因,直到劉備遇到了一個關鍵人物法正,得到了法正的支持就得到了背後益州集團士族們的支持,才使得劉備有了大本營。

在劉備有自己的地盤之前,諸葛亮雖有政治手段,但自己的老闆沒有政治資源,也是無能爲力,就像一個非洲的小國要在聯合國制裁米國,大家都覺得是一場笑話,後來劉備入蜀以後,蜀國戰略發展方向上出了問題,導致了劉備的死亡,諸葛亮爲了保全蜀地只能以攻爲守,最終死在北伐的路上。其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劉備崛起的時間,決定了季漢地盤有限,而且缺少時間鞏固基本盤,這導致了荊州軍在阿蒙偷襲的時候一觸即潰,缺乏穩固充足的基本盤,決定了季漢容錯率低,這導致了失荊州以後,季漢一統天下基本不可能;缺人,缺錢,缺糧,除非中原亂成一鍋粥,否則根本沒機會。

地理方面兩漢期間,漢中秦嶺一線發生過多次地震,武都陰平一帶地形發生了變化,導致出入中原的難度大大增加,到諸葛丞相北伐的時候,運糧運兵比高皇帝攻三秦時要難得多,客觀原因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不論是劉備還是劉禪,都做不到輔助統一天下。先說諸葛亮自身原因,諸葛亮爲報劉備知遇之恩,殫心竭慮鞠躬盡瘁,事無鉅細親力親爲,雖然令人感動,但這樣拼命工作,也就是個勞模,最後把自己的身體也搞垮了,最後司馬懿說:“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乎?”諸葛亮不是個合格的領導,合格的領導懂得放權,知人善任,有慧眼能發現人才,創造機會提拔人才,找準機會鍛鍊人才,馬謖本是個人才,相當於軍事顧問高級參謀,平時給諸葛亮參謀的計策也很有見地,出使東吳更是不辱使命。但是因爲缺少鍛鍊,一直就是紙上談兵的段位。

最後把街亭丟了。而諸葛亮並沒有給他機會,直接來個“揮淚斬馬謖”。魏延也是個人才,蜀漢時期獨守一方,治軍嚴謹。手下幾萬兵馬一直是蜀漢的精銳,就因爲諸葛亮看不慣他,一直說他有反骨,竟然在自己垂危之際,也沒忘記安排人手除掉魏延。再者,我說的大勢,是經濟文化人才的大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了整個天下的文化源頭,財力源頭,文武齊備,勢力大,容錯率也大,我們看看曹操的謀士團隊,各個都是又多又出名的,賈詡,許攸,荀彧,郭嘉,程昱,楊修,司馬懿等等,這些厲害得不行的文人都在曹操這邊,構成了他強大的智囊團隊。

而且他們相當多的人背後其實也代表了當時的豪強家族,名門望族,同期的超級武將,許褚,張遼,徐晃,夏侯淵,夏侯惇,于禁,典韋,張郃,曹仁,滿寵(沒有先後順序)等等,不計其數,構成了曹魏強大的軍事團隊。曹魏,準確的說北方政權是等着天下一統的,只要北方政權的掌舵者不昏聵,這個勢就隨時握在手中,但蜀漢不行,他只能爭取,如果我們有上帝視角,東吳和蜀漢想真正打贏曹魏,只能始終團結,並且在和平的沒有內耗的狀態下完成統一,南北對峙,這是有機會的。但他們又不得不相互爭奪資源,這個局基本上沒法解開。司馬兄弟要說比起曹丕,還是差了點,也恰恰是這樣,才格外顯得諸葛亮牛,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但是他能在平定周邊的過程中,伐最強大的魏,諸葛亮急於求成,做事情,欲速則不達。

能把一件事情做成功,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有人爲因素,也有運氣的成分,他爲了實現“中興大漢”的理想,急於求成,連年征戰,致使國力根本沒時間恢復,說他窮兵黷武不算過分。李嚴跟他就政見不同,司馬懿的離間計也正暗合心意,才導致蜀軍在準備高歌猛進時,不得不停止進軍,而回到成都面見劉禪以釋疑,說個好玩的,三國時期那樣的大名士禰衡,惹曹操一個不高興就死翹翹,這其實側面反映了一個本質,曹魏實在是人才輩出,殺幾個有才的都不算事,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除了孔融,其他全都是曹家的人。

樊城之戰,關羽打的是曹仁,龐德,于禁,徐晃,滿寵,一方面確實見證了關羽的厲害,另一方面也充分可以看出蜀漢大將獨木難支,蜀漢三分兵線,一個地方只有一個能打的,人家曹魏卻是名將如雲,單打獨鬥他們打不過,但是可以羣毆啊,羣策羣力,也讓他們的容錯率很高,這也是爲什麼關羽打得曹仁要跑路了,在千鈞一髮的時候,聽從建議固守下來。所以綜合的情況就是,整個北方財力強勁,人口衆多,能將天下大勢始終牢牢鎖定,劉備賬下,要說人才真的是寥寥可數,文的幾乎只有一個諸葛亮,雖然也有過龐統,簡雍,這些人,但是他們發揮的作用確實有限,諸葛亮用兵循規蹈矩,兵家一貫講究“奇正”結合,從兵出祁山幾次都無功而返來看,這種平推直進的進軍,錢糧損耗很大,這對於建立政權不久的蜀漢來說,負擔過重。

魏延建議出奇兵走子午谷,兵鋒直指長安城的計謀被諸葛亮視爲冒險主義,司馬懿都認爲如果蜀軍出奇兵子午谷,魏軍一定大敗,估計半個中原都會丟失了,試想,幾十萬大軍按部就班墨守成規的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攻打,等打到洛陽,人也老了,況且糧草是個大問題,諸葛亮幾次徒勞無功皆因糧草。蜀國其實也有那麼點統一天下的機會,就是劉備如果能打下吳國,整頓幾年再北伐可能還真有點戲,可惜隨着夷陵之戰的一把大火全沒了,一州對九州,你怎麼打?你剛兩件套,對手已經六神裝,之後諸葛亮的北伐就是明知逆天而爲之了,扛着蜀國前行十幾年已經很了不得了,把諸葛亮換成武廟的其他人,我感覺也不會比諸葛亮做的更好了,蜀建興元年223年43歲劉備兵敗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

諸葛亮太聰明瞭,權臣的能力是不能大過主公的,一旦主公得勢,他所有的一切都是權臣幫助他奪來的,權臣太過聰明就會引起主公的反彈的,不要懷疑,這個就是心術,如果主公沒有的心術的話,也不會有人輔佐的,當然有權臣就會有對應壓制權臣的人,而且諸葛亮也是足夠聰明的,感覺到自己的問題,也是會盡力去避免的,也省的落下一個身死道消的下場!諸葛亮想讓劉備複製劉邦的道路,卻忽略了劉備的起點,以及他爭奪天下的環境的變化。其實多少有點主觀教條的意思了,更何況漢初三傑屬於政、軍、謀齊備,團隊整齊,劉備的隊伍一直處於團隊不完備狀態,大環境不行,小氣候不穩,所以徒勞無功,另外的蔣琬費禕董允法正,這些人並不能像賈詡荀彧他們形成一個強大的謀士羣體,起到的作用也不明顯,或者準確的說,沒有核心技能,足夠輔佐劉備一爭天下。

武將除了關張趙馬黃,也很少有其他的猛人,有強大的綜合實力和曹魏大將拼,演義裏面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並非單純是誇張,蜀漢的人才是當真去一個就少一個,沒有了,就找不到同類型的,同樣能力的補充。但曹魏不一樣,他們的文臣武將是源源不斷,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東吳情況跟蜀漢差不多,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大事實,蜀漢和東吳拖不起,一拖將士就斷層,經濟也拉胯。

最後,這個主要是配合問題,諸葛亮從入劉備賬下就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和劉備合作的位置上,那麼在劉備的團隊中會出現兩個派別出來,從而分化了這個團隊的凝聚力,另外劉備這個人只知道以情感義氣來激發團隊的士氣,從而使得團隊士氣疲軟,劉備本人從英雄氣概上面和黑厚學方面都沒法形成領導魅力,反而使團隊更像是一家人那種家長裏短,無法形成長期而且堅定信念,而諸葛亮也好,還是劉備也好,兩人對內部人員的心裏方面把握很薄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