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假裝讀書?

你是否在假裝讀書?或者說你是否在享受讀書這個行爲帶來的知識分子的稱號?你可以捫心自問一下,我喜歡嗎?我會讀嗎?讀書的目的是爲了什麼?我讀完之後學到什麼?學到這些東西對我有什麼用?

功利性的讀書自然就是爲了解決問題才進行的,這是多半人選擇讀書的主要目的,爲了應試,爲了通過學習掌握一門技能,好有更好的前程,這樣的目的無可厚非,不存在令人鄙夷的地步,至少在讀,可能在閱讀的過程中人的心境就發生了變化,這也是有極大的可能的。

自發性的讀書是極爲難得的,因爲懷揣這種心理的人往往有更大的抱負和理想,同樣也認識到僅僅靠學校和工作學到的那點知識不足以解答人生疑惑,無法改變自己的認知思維侷限,只有獲得與更高層次的人交流溝通的機會,才能破局,讀書無疑是最廉價而又最高效的方式,你可以通過書上傳遞的知識進行思考和吸納,畢竟無中生有的東西不可能在人腦中自發生成,必須有人提供纔行,書就是最好的提供者。青蛙如果不從井裏跳出來,它一輩子也不可能知道井以外的東西,就像大山裏面的孩子,如果不給他們一臺電腦或者電視,甚至一本書,他們是無法想象山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精彩,想象力的創造一定是有一個基礎知識的積累纔可能實現的。寫作也是,小說一定要有經歷纔可能寫出來,幻想出來的劇情很難贏得讀者的認知,因爲小說來源於生活,是生活的提煉,這樣方纔能夠產生觸動,引起共鳴。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要表達的一點就是:讀書,不要讀死書,也就是說不要以功利心的心態去全盤接受書裏面的內容。我們經常有一個誤區就是,書裏面寫的都是對的,書裏面的觀點和看法就是真理。孰不然書現在已經成爲了一個人闡述觀點的工具,不在那麼嚴謹,而是一本書往往是一個人思維體系結構的呈現,他會自圓其說他每一個觀點的正確性,但是這樣的“假象”很容易讓人產生終點的念頭,讀完即結束。

我們讀完一本書是否真的能把其中的內容喫透?我們是否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我們是否認爲把作者的觀點摘錄出來就代表我們讀懂了這本書?我們是否只讀了一遍然後就再也沒有碰過它?我們能夠在讀完一本書之後的日子裏回憶起這本書講了什麼?

如果沒有,請繼續往下看,因爲我們被自己的假努力騙到了。

我們看的書基本都是幾十萬字以上的,其中的觀點只佔百分之一左右,剩下的是什麼?舉例論證觀點,然後就是作者自己的個人經歷,實驗數據,古人的觀點,旁人的觀點,社會問題的產生等等,這與我們閱讀有什麼關聯呢?因爲作者在寫觀點的時候,他的出發點是讓更多的人來購買書,如何吸引讀者,那就是通過與讀者產生一種共鳴,讓他覺得這本書就是在寫自己,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能產生持續閱讀的興趣,就像我們對知音那樣惺惺相惜。作者無法確定受衆,那就廣撒網,各個方面都涉獵一點點,不僅能夠擴充文章的內容,更能產生多一點機會與讀者產生聯繫。真正的好書,短短的幾段話就能闡述清楚,這也是那些暢銷書往往是薄薄的幾頁,不僅讀者閱讀方便,也不會造成壓力,更容易接受。

最後一點,讀書不必一字一句的讀完,尋找與自己認知有關聯的新東西進行閱讀,完全超越你認知的東西不需要花費時間去理解,即便理解了也是無用的,因爲新知識不用就會遺忘,與其浪費時間在那身上,不如好好重複幾遍那熟知的那幾個新的知識點。讀書不是把作者的觀點記錄下來,而是把他的東西佔爲己有,學會書中一點勝過你摘錄全書精華萬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