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的本質》有感1

首先聲明一下,我沒有完整地讀完一本書,我可能只是讀了幾頁或者一個章節,然後寫得讀後感,並不代表整本書的一箇中心思想,誤以爲我說的就是全部,我個人覺得讀後感並非要讀完一本書纔能有所感悟,它可能在讀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些想法,如果非要從頭讀到尾纔可以寫評語或感悟,我想我不能完全準確記錄我的心路歷程,因爲人會遺忘,印象深刻的會記得,小的就容易忘記。之所以每天閱讀的書籍不一樣,穿插地閱讀可以讓思維亂起來,打破思維定式,從多角度去看問題,從中找到共同點,汲取經驗,記下來,供以後慢慢來回味。這種方式適合於章節式的讀物,每一章沒有必然的聯繫,佔用的時間不多,隨拿隨看,讓閱讀有了可能,便於習慣的養成。這是開篇需要簡單地說明,讀書不求數量多少,鑑於你讀完的感悟,對你的觸動和啓發有多少。

今天閱讀的書目是《教育的本質》陶行知先生的經典之作。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寫過不少文章和書籍,每每讀到頓感他心中的熱愛和責任爆棚,真心爲中國教育發展崛起而窮其一生,實屬難得和敬佩。他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思想依然是我們現今教育討論的話題和追求的目標,足以說明陶老先生的智慧和先進性。另外本書寫的是白話文,半文言文半白話的寫作風格,讀起來可能會有點晦澀,所以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久些,領悟的精神也可能有出入,所以要讀的時候要慎重和嚴謹。

言歸正傳,今天分享的是打破舊教育的五種方法:

第一,依賴天工。這裏我的理解是不要被形式所拘役,我們可以利用新的事物來傳播教育,但是不能被新事物所牽引,爲了用而用。這一點在現今的教育中多半存在,比如智慧黑板、手機APP等等,從傳統的書本解脫出來,或者說從板書中解脫出來,利用PPT或者視頻的方式來授課,這些都算新事物,有些東西用起來更好,有的則不需要,可能更需要板書來書寫推導過程,這樣看得更加真切和清楚。如今都在用多媒體,可是真的必須不得不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二,沿襲陳法。沿用舊的模式。模仿可能是最快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教育本身也是一門技藝,需要不斷地學習纔可以。想要創新,必須要有試驗,從試驗中得到經驗。模仿也應該歸到試驗中的基礎階段,在試驗中發現和總結,纔能有突破,纔有可能推陳出新。如果只是按照原有的模式去做,忽視每一次上課帶來的觸動,不及時反思,無論上多少節課都是一樣的,反思的目的不是形式,就像讀書不是爲了讀完,而是從中學到新的東西供己所用,這一點是我們現在需要引以爲戒的地方。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坐在下面永遠無法體會站在講臺上的感覺,而每一次上課都是一次新的體驗,從可以作爲素材和試驗,爲下一次做準備;

第三,率任己意。教育是一種專門事業,必學焉而後成。這一點我也理解是教師應該自己先學會了,才能教,不能憑自己主觀想象率性而爲,用教師的身份來左右知識的真僞和方向。“我說的都是對的”、“按我說的做”、“這個不考”、“這個不重要”等等來搪塞自己不懂得地方。如果真的遇到困難,一定要想法設法去解決,不一定非要自己親力親爲,可以利用這個問題讓學生來一起討論,逃避只會讓教師的權威受到削弱,這裏作爲教育工作者,術業有專攻,我們並非全能全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盲區,斷了不必因爲回答不了學生問題而愧疚,而是要作爲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不斷地增強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來應對各種挑戰;

第四,儀型他國。學習引進國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此處作者表達的是學習國外的新東西,這一點是有待考究,是因爲新的發明剛出來,一般都是保密的,也就是核心,並不會公之於衆,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皮毛,學不到精髓。比如我們看到國外小孩天天上課玩積木,課堂很隨意,斷不知道人家在大學階段是相當嚴苛的,這正好與我們的教育不同,小學初中高中累哇哇的,大學一下子就泄氣了,這也導致我們高層次創新的人才少的緣由。大多在培養興趣愛好的階段通通抹殺了。現今內卷已是常態,想要阻斷宛如逆水行舟,只希望保留一點點空間讓更多的人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而不是標準答案的背誦;

第五,偶爾嘗試。這一點重在嘗試是否有計劃,而不是臨時發揮,是對成敗的看法歸爲經驗和坦然,視阻力爲當然,失敗爲難免,不因一時之過而棄置,要有越挫越勇的氣概和精神。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一上來就是教授級別的講解,總有一個過程需要用經驗來校正和補充。斷不可破罐子破摔,從此一蹶不振,擺爛,這樣只會讓後面的路越走越窄,生活充滿痛苦,所以有必要對教育者的心理進行及時疏導,改變對成敗得失的態度,這樣才能變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的所感所悟,可能與原著有出入,理解不夠透徹,畢竟入門也就一年有餘,望大家批評指正,共同進步。感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