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書上面的內容信任多少?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你讀到一本書的時候,裏面講到一個觀點,尤其是和你相似的時候,你就會格外信任這本書,也會愛屋及烏信任作者的其他觀點。這時候我們會陷入一種對出書或者出現在公共平臺上的內容信任,奉爲圭臬,奉爲真理的存在,甚至把它們當成一種正確的結論拿來引用。這其實是我們的一種錯覺,大腦的慣性思維惹的禍,也就導致我們對書籍一種權威的敬意,它們沒有錯,錯了就不會出版,這樣一種認知閉合循環,最後屈服於書裏面的內容,改變我們自己。

每個人天生都有自卑感,尤其是面對權威性的公開性的言論,我們首先質疑的是我們自己,而非別人。我們經常信任也是信任那些領域內的專家,那些小人物的話是不會當回事,這也導致我們這個社會出現一些專家成了金口玉言,一字值千金,尤其是在一些廣告宣傳中,一定有一個某領域的專家坐鎮,真僞不說,反正是頭銜很響亮,觀衆和消費者也不會花時間去查查這個專家是否真的名副其實,他說這個產品好,立馬就有人附和,這樣的廣告在電視節目中大肆橫行,什麼糖尿病和風溼、癌症等等都被治好了。如果是一個健康的人他會辨別真僞,但是對於一個病人來講,他們就好像發現了救命稻草,就會選擇去嘗試,因爲專家說了,專家不會騙人的,而且人家是在電視上播放的,如果是騙子,廣播電視臺應該會制止,我們把對好壞的辨識權交給了公共媒體,而公共媒體爲了盈利而出賣播放權,他們認爲觀衆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彼此都互相推脫責任,最後誰也不管,所以也就導致好多虛假宣傳在電視上被播放,好多看了廣告而上當受騙的羣衆。

爲什麼我們會對報刊和電視內容產生信任呢?我想這其中包含以下幾點:

第一:公開的內容必定要經過審覈。

我們大部門人都認爲能夠出書的人一定是經過層層篩選的,後來發現只要你有錢就可以自己出版;廣告時間可以花錢買,只要不違反規定,都可以播出;有些期刊就是專門爲評職稱出版的,內容參差不齊,只要花錢就可以出版等等。正規的出版社有審覈,但是小型的出版社或者地方電視臺就會放寬政策,畢竟有錢賺誰不樂意呢!

第二:我們習慣於聽別人說,尤其是專業人士,盲目聽從,自己卻不願意去思考和辨別。

人腦的通病就是懶於思考,只要是複雜的東西往往會簡單化處理,寫文件就會找模板,寫文章找範例,發表觀點就會隨聲附和,“俺也一樣”,只要有現成的觀點擺出來,聽聽大概意思符合自己的想法,人就會放棄自己去想和判斷的行爲,尤其是當我們簽訂協議的時候,往往好幾頁,密密麻麻的字,大多數人都會跳過其中環節,直接在最後簽字,等到事後才發現裏面好幾條是對自己不利的。人只有喫虧了纔會警醒,只要不發生,你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去找其中的問題所在。好多商家和推銷保險的都是這樣的套路,說一堆沒用的,最後簽完字才發現被坑了。這時候如果我們理智清醒一點,堅定認爲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錢不會無中生有,掙錢的渠道不會輕易透露,不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這幾點只要把握住,想要上當可能性就會少很多。

第三:認同感和同理心。一旦書中的內容和自己的情況高度符合時,人就會產生一種依賴感,感覺遇到了知音。人性的弱點就是善待和自己相同的人,感同身受有時候是最可怕的營銷手段,不僅可以拉近你與他的距離,而且還可以讓你產生愛屋及烏的轉移。這種先入爲主的慣性思維直接讓人放鬆警惕,很容易被其中的內容所引誘,並以此作爲標準和正確的方式來進行使用和操作。

今天寫文的目的就是提醒每一個讀者,保留我們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出版的東西未必都是值得信賴的,名人說的話也未必都是正確的,不要輕易相信他們,一定要多思考,多觀察,多實踐,多質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