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通俗演義】愚公移山精神新解

序言

1945年6月,毛主席在黨的七大閉幕會上發表了他的偉大的《愚公移山》致辭,把這個2000年前的神話故事,在那個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偉大的歷史轉折期,賦予了新的內含,引領了偉大的中國人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困難,改寫中華民族的命運。新中國成立後,同樣又是愚公精神,引領着中國人民改天換地,把一個又一個不可能變爲可能,以百年計千年計的偉大氣魄而造富後世子孫,故而有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等,兩千年前的故事,諸如鑽木取火、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刑天戰神、愚公移山,以其共性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融鑄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個性,那就是與大自然抗爭,改天換地,將不可能變爲可能,以改造世界的非凡勇氣與智慧,護佑着萬世子孫。

今日重讀、細讀《愚公移山》,站在新時代的觀察視角,重新審視愚公移山這件古老故事,有人說,放到現代,罵愚公之愚的,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一千個理由來,諸如他不顧自己年齡、不顧後世子孫的個人命運與事業、不顧生態環保、不顧地質災難、不顧科學規劃、不顧工具與人力、不顧日常生活、不顧常識策略,諸如挖隧道、修路或者搬家等等,哪一個都比移山要經濟划算,是的,這正是“愚”的原因,太愚了。但仍然讓我們心懷敬意。因爲愚公的境界,本來就不是一個俗人所能理解。

            生存現狀

且看他“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一個將90歲的人,竟然想改造整個家族的命運而想去移山。我們現代90歲的人再做什麼?有多少人還有行動的能力,還有思維的能力。他莫不是老糊塗了?他爲什麼不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代提出移山的方案,30歲、40歲的時候爲什麼不去做,而要這個時候做?

我們先來看愚公的生存環境:“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愚公家應在河南濟源一帶,東北是華北平原,燕趙大地,東南是中原平原、農業文明核心區域,西南便是關中平原、三秦大地。這裏基本上是三大農業文明的樞紐之地,愚公移山想做什麼?“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他想通豫南,達漢陰,他想將燕趙與中原、三秦全部打通,我懷疑,他可能就是某位趙王(!?嚇到我自己了),甚至他可能是一位想統一天下的某位上古偉大的君王(待查、待查)。

那麼他爲什麼不在30歲、40歲人生最有精力的時候提出移山方案呢?顯然三四十歲的人,基本上都在爲生存、地位而打拼,終於功成名就了,部族生存得以安穩,子孫繁衍生息、人丁興旺,作爲部族首領,他的賢明恰在於思考子孫未來的生存空間,看整個人類的歷史無不如此。據考證,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經過千萬年大遷徙,而終遍及全球,中華的先民們,自然也是爲生存而不斷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想中國大地,北有荒原、西有高山、東有汪洋、南有茂林沼瘴,本就是一個封閉的地貌結構,除了儘可能地拓展內部空間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生存道路,不像希臘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沿海而居,海淺島衆,一葉小舟,交通往來,貨物交換,互通有無,生存自然無憂,而中國的先民們呢?在這個獨特的封閉地域之中,以農業耕作爲基礎,除了抱做一團,改造自己的生存空間還能做什麼呢?

            謀慮深廣

作爲部族首領,爲了子孫萬世,唯有改天換地以求更大的生存空間。能爲子孫萬世謀生存者,他一定是一個思維與衆不同的人,這個人可能就是愚公本人,也可能是一位手下謀臣,他憂慮深廣,他從眼下生存的角度考慮子孫萬世的生存,他甚至不會顧及自己的處境,如體弱年邁、生活貧苦、隱忍苟活,他只考慮未來,未未來,他用自己的所有熱情爲人們描繪着未未來的美好圖景,這種人言談舉止堪稱怪人,愚人、癡人、傻人,但他心中的偉大構想、宏偉目標、悲憫情懷,如同烈火一樣,讓他無所顧及,直到衆人突然明白——他纔是大智慧啊!——“大智若愚”這個詞就這麼產生了!——他的思維格局是以百年計千年計,而非當下的朝夕溫飽。

當他老人家一提出目標之後,馬上得到衆人響應:雜然相許。當然也有人表示擔心,但絕不是反對,“其妻獻疑”,妻子提出了一個誰都看得明白的問題““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這裏面提了兩個問題,一是我們力量太弱小了,搞不動啊,二是那麼多土石,往哪裏放啊?很顯然,第一個問題,對於集體來說,不是個問題,這件事人人心裏清楚,根本不用討論,那就是“有我們呢!”,第二個問題,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但是大家也不覺得是個問題,顯然人人心中早就規劃過了,顯然是早就考察過、論證過、研究過的,那就是“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於是妻子便不再擔心、不再顧慮、更不反對,我們來看看這個團隊,首領確定了目標與方向,有人提出顧慮,注意是顧慮,決不是反對,顧慮只是爲了把事情做得更圓滿,而不是反對做這件事,大家馬上紛紛給出方案,這裏是非常明確的目標,非常清晰的方案,是一種集體的急不可耐的強烈訴求。——幹吧!對,快乾吧!就這麼幹!我們早想這麼幹啦!這些人應該都是部族的骨幹,他們完全認同愚公的策略與目標。因爲愚公的目標一定代表着他們的最大的生存利益!不僅如此,就連部族集體中的最弱勢人羣代表寡婦都欣然支持,其八歲的小孩兒都要躍然助之,連孩子都意識到了,自己要想生存,就必須搬山。搬山這件事情,一定是在部族中醞釀了很久、討論了很久的事。

          格局不同

然而,再偉大、再得到衆人擁護的事情,也會有人反對,這恰恰是封閉地域中部落民族生存的特有現象,反對者,必須是基於現實的生存,他們密切地關注着當下的生存狀態,而賢明決策者關注着長久的利益,總得有人代表着當下利益,總得有人引領着未來方向,當下與未來的矛盾,甚至過去、當下與未來三者的矛盾,幾乎必然地存在於封閉地域部落民族的方方面面的思維之中,因爲,過卻即是當下,當下即是未來,在這個封閉地域之中,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是停止的,一百年前與一百年後的生活幾乎沒有變化,人們世世代代都是這樣生活這樣生存,你突然要做出一個改變世代生存的生活方式,那當然要有爭議,儘管你得到的是大多數人的擁護。這裏沒有誰對誰錯,沒有誰智誰愚。他不同於地中海國家民族的發展方式:我不認同你的觀點,我不服從你的指揮,我走我的路!他們有着無比廣闊的生存方向,大海讓他們任意生存,於是他們發展出了獨特的自由貿易、探險開拓精神,而我們呢?你若反對我,你只有死路一條,你必須服從,否則你就是愚!你就是恥!於是我們發展出了獨特的農業文明——以道德、君子小人、智者愚者、禮儀秩序來區分的文明。

我們再來看智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者的話智嗎?顯然,一點智慧含量一點思維層次都沒有!殘年餘力,這是人人都看得到的事情,這是事實。不能毀山之一毛,這是個常識性判斷,絲毫沒有任何智慧之處,那麼何以稱之“智叟”呢?因爲他基於事實基於常識,他的思維在當下,在現實,他實實在在地把握着人們最能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東西,就像太陽落山,然後他向人們大喝一聲:同志們,天黑了!然後埋頭苦幹的人們便興奮地擡起頭,高興地說:好智慧啊!他和我的看法一樣啊!智叟這樣的人,其實是很能代表多數人的!然而生存的巨大壓力畢竟將推動整個民族的命運向前發展,賢明的首領必然會帶動人們衝破舊觀念的束縛,他的地位或獨特的憂患意識與悲憫情懷,註定了他有着非一般人的思維格局:

  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我們來看看愚公的這段高論,高在哪裏?高在思維的格局,高在境界!智叟關注的是當下,而愚公關注的是未來,智叟關注的是短暫的生命、弱小的個體,而愚公關注的是子孫萬代,是無盡無窮的力量與無盡無窮的時間,這就是格局!

兩個思維根本就不在同一個層級的人有什麼可聊的呢?夏蟲不可與語冰,井蛙不可與言海。思維層次的巨大差距使得智叟“河曲智叟亡以應。

螞蟻精神

非凡的格局,纔會有非凡的思維,非凡的思維,纔有非凡的智慧,非凡的智慧,纔有非凡的目標,非凡的目標,纔有非凡的勇氣、非凡的決心。牛鬼蛇神自然要怕了——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

他必然地感動上帝——大自然!

大自然派了他的得力干將大力神——大螞蟻(誇娥:誇者大也,娥者蛾也,蟻也)來處理這件事,大螞蟻馬上調動了自己的兒子——螞蟻兵開展集團大作戰——螞蟻搬山——這事我們拿手啊!

古人以神話的方式給了愚公移山最生動的註解,也是給了我們中華民族先民們的生存智慧以最生動的註解——螞蟻搬家的精神!

愚公給我們子孫最大的啓示是什麼?

1、敢於確立宏大目標,有着非凡的氣魄(敢立大願、發宏願)

2、敢於抗爭,抗爭大自然,改天換地,有着非凡的勇氣

3、改造大自然、將不可能變爲可能的非凡智慧

4、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爭取勝利的非凡決心

5、擁有宏大思維格局、超脫現實生存束縛,謀劃未來生存的非凡謀略,以百年千年無限時間計,化個人生命力量的有限爲子孫萬代的無限,化個人小我的侷限爲時空拓展的無窮。(爲何年且90而不是30、40?脫離眼前的苟且方能考慮世代長久的生存——懶螞蟻效應。)

6、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天下難事必做於易的樂觀邏輯

7、代表整體利益,有着非凡的號召力(雜然相許,孀妻弱子助之)

8、身體力行的實幹精神、硬漢精神。

9、將宏願付諸行動,轉化成堅定不移的信仰,感動上帝:派誇娥大螞蟻派螞蟻兵搬山。——螞蟻搬山的螞蟻精神!

10、大智若愚、直面問題,宏大目標、長遠規劃,細處着手、堅定不移。以螞蟻搬家之精神,改造我們的生存空間。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天下難事必做於易!

大智者大格局,大智者思慮千百計,大智者若愚!

這也是列子這位道家先祖繼承老子的思維吧——藏拙守愚,以柔克剛。

其實列子講愚公移山的故事,其根本原因就是在講對時間的認知:有的人從當下短暫的時間角度看問題,而道家主張從無窮的時間角度看問題,這本來就是一個宏觀思維的哲學問題。愚公以極大的時間尺度看問題,“以天地爲一朝,億代爲瞬息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爲功”,體現着道家的高境界。當然愚公移山的故事還告訴我們:你儘管努力,結果上天自會安排——做事盡其誠,上邊會看得到,一句話就解決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