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宋清辉12岁儿子坠楼身亡

  悲剧发生在“双减”之后,令人深思。各类补习班已被叫停,那么焦虑是否能降低了呢?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画画得那么好,数学不太行,这不仅体现出艺术天份的一面,某种程度也说明这孩子是比较感性的。

       但从焦虑到自杀,这中间的挣扎和极度沮丧不会没有任何迹象。压力来自几个方面,学校成绩的压力看似比较直接,但成绩不好看离产生自杀念头也太远了。这中间必须通过孩子自身世界观的转换,这就与原生家庭的教育、网络和其它媒体的影响密不可分。

  这幅素描比例协调,五个调子交代的也相当清楚。神态中似乎藏着少许忧郁感,绘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和情感的表达。笔触硬度不够,略显混浊,多少影响了整体上的立体感。

       孩子的内心似乎有着某种挣扎,本来艺术家似有“爱谁谁”的超脱,这里看不到。

  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指出了两种让精神枯萎的方式,一种是奥威尔式的,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

       前者表现为文化监狱(参看《1984》),后者让文化在娱乐中成为一场滑稽戏(参看《美丽新世界》)。

       这里就不做太学术的讨论了,通俗讲,一种是来自至高无上的权威压力,另一种来自泛娱乐的巨量安眠信息。

       我认为这孩子有可能两方面的影响都在,我们学校教育的传统就是建立权威,知识的、分数的、甚至是价值判断的…,失去自我越多,离死神越近,一旦觉得无力反抗,留给孩子的选择就不多了。

       经济学家,这本身就是原生家庭自带的名誉压力。我的猜想可能过于大胆了,成长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家庭,孩子读不好书,孩子会觉得让父母没面子。经济学家对人性的理解本该超越常人,换位思考,也该给些心理方面的排解。数学考不好,不仅仅是不好看,他们去理解孩子的压力应该不难。

      另一方面,今天的孩子除了成绩,他们还被来自网络的各类“泛娱乐”淹没着。网络时代的碎片化让他们失去印刷时代的严肃阅读,比如传记,短视频就是一种“垃圾食品”,很可能侵占了孩子的睡眠和获得严肃阅读的机会,这种忙忙碌碌的耗散是无法被“双减”的。这种赫胥黎式的颓废不仅在中国,发达国家也一样。

        建议让孩子多读“铅字”,少看视频,文字是“语码化的信息” ,需要调动抽象的概念体系才能理解,营养丰富。而那些图像、视频只是低级的感官处理,未成年人常常“消化不良”。对您的孩子,这种“慢”(书籍)就是“快”。独立思考,不失自我的孩子是不会自杀的。放下您的权威,让孩子从跌落的坑里自己爬上来,他就成长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