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罵完孩子的內疚感從何而來?

大部分當媽媽的是否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孩子在做錯某件事後,總是忍不住抓狂,大多數時間裏總是沒能控制住而責罵孩子,可是罵完之後看着孩子可愛的小臉,又開始深深的自責。

我就是這樣的媽媽,每次都是告訴自己不要去罵孩子,好好跟孩子溝通,但每每情緒上來總控制不住自己,過後又因此而內疚。

最近學習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模型,弗洛伊德認爲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001 本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生命衝動和力量,是一種使本能需要按照快樂原則得到滿足的衝動。本我沒有邏輯,沒有價值、善惡和道德。

好比一個小嬰兒,嬰兒所有的反應都來源於驅體本源的感受。餓了就會鬧,不會管你是否泡好牛奶,先抗議再說;想尿尿就直接尿,不會因爲沒有尿布或者還沒到廁所而憋住。

又好比西遊記裏的豬八戒,他總是以自己的感覺爲第一位,肚子餓的時候,就算師傅被抓走了,也要先填飽自己的肚子。

002 自我

“自我”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及記憶的部分,由本我中發展而來,充當本我和客觀世界之間的守門人。這個守門人理智且審慎,努力尋求本我的衝動與客觀世界裏的規則之間的平衡。

003 超我

“超我”代表我們一生中所有的“可以”和“不可以”的聯合力量,這些力量來自於雙親、老師、宗教的影響和其他道德、權威形式的接觸而形成。它像是無意識裏的警察,監督、引導自我走向更高尚的途徑。

我將弗洛伊德的“三我”代入我對孩子發脾氣的過程裏去理解:

當我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我的“本我”非常氣憤跑出來,怒吼到:怎麼教這麼多次還不會,是要教幾遍,這麼簡單都不會。

而作爲調和人“自我”出來阻止“本我”:別急着生氣,先跟孩子好好溝通。於是“自我”壓住“本我”嘗試着與孩子好好說話,可當“自我”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孩子仍然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或者走神發呆,這時“本人”又跑出來了:你看,你看,你好好說,他聽了嗎,走開,我來!這裏“自我”被憤怒“本我”推開,於是場面開始失控,“本我”肆無忌憚地暴走。

罵着罵着,“超我”這個道德警察開始出來維持秩序了,先是阻止了“本我”的失控,然後把“本我”丟還給“自我”,然後對“自我”一頓批評教育。此時“自我”就開始內疚,責備“本我”的失控,併爲自己沒能控制住自己這股本能的衝動而後悔、自責。

當我看清這一變化過程時,反思如下:

想要終止這樣一個負能量的死循環,得從兩個方面入手:

001 不斷更新“超我”

“超我”代表個體人生觀的道德標準,而這個道德標準是會變的。隨着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重構自我認知體系,更新“超我”的道德框架。

好比以前的我認爲孩子就是得罵、得打纔會長記性,那麼超我就與本我的標準是一致的,這時自我是不會內疚的,反而還認爲本我做得對,就是應該“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是,每一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不一樣的,要與時俱進,當用老的一套方法去教育孩子未有成果時,則需及時地去自省和成長。

002 不斷強大“自我”

當自我不夠強大時,則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抵制本能的衝動和慾望,那麼就沒有太多能量去應對外在的世界,所以就會導致內在的混亂感以及憤怒週期性發作。

當自我足夠強大時,此時自我既能滿足本我,也不會因本能衝動和受到超我的懲罰,因此自我穩定而人格穩定。

自我的強大體現在靈活的、能夠審時度勢的、能夠在大部分時候既滿足自己又不傷害他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