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嚴復的遺囑

嚴復是中國近代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初識嚴復還要追溯到初中歷史課本,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在譯著《天演論》中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今年有緣結識福建省委黨校林怡教授,近日特地讀其學術專著《閩學脈:從朱熹到嚴復》,對嚴復有了更多的瞭解,這次印象最深的是一百年前嚴復留給家人的遺囑。

1921年10月3日,自覺病重的嚴復在福州郎官巷寓所,寫下一紙不長的遺囑。24天后,67歲的嚴復在郎官巷16號家中與世長辭。其遺囑核心共六條,可視作修齊治平的精華,對今日的我們仍有借鑑意義。

第一條:須知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

嚴復是以西學啓蒙中國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第一思想家,積極倡導“開民智、興民德、鼓民力”,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社會的變革既不可抱殘守缺、食古不化,也不可惟新是求、全盤西化。其實,嚴復是推崇以“理學”爲代表的儒家傳統文化的,他指出“所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貞,國人以信諸成訓,豈遂可以違反,而有他道之從?”他說:“(改革)難在乎平亭古法舊俗,知何者之當革,不革則進步難圖;又知何者之當因,不因則由變得亂。一善制之立,一美俗之成,動千百年而後有,奈之何棄其所故有,而昧昧於來者之不可知耶?”在他看來,“制無美惡,期於適時;變無遲速,要在當可。”理解這些,我們在推動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葆有永不失去的根基。

第二條:須知人要樂生,以身體健康爲第一要義。

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而快樂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嚴復一生爲哮喘、肺病所累,深知健康之重要,他曾苦口婆心告誡三兒子,“只要身體強健,其餘皆可置爲徐圖,兒須深察。此言不可當作東風吹馬耳也。”他還告誡外甥女,“勿謂害小而爲之,害不積不足以傷生;勿謂益小而不爲,益不集無由以致健;勿嗜爽口之食,必節必精;勿從目前之慾,而貽來日之病。”這些訓誨之詞,讀來句句入懷,暖人心房。

第三條:須勤於所業,知光陰時日機會之不復更來。

業精於勤,荒於嬉。縱觀事業有成者,無一不是勤勉工作的。我們常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光如水、韶華易逝,可見人生短促、機會難得是自古以來的共識,嚴復也不例外。生命可貴,時光不再,每個人對事業皆應有一份勤勉和嚴謹的態度,保持適度的緊迫感,努力成就學問、建立事功和完善道德。

第四條:須勤思,而加條理。

有思纔有疑,有疑纔有悟,有悟纔有得。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勤加思考,分析原理,並且加以條貫整理。嚴復強調,不能將問題絕對化,要“勤思”,考慮方方面面的的因素,認爲“昨日之所是,可爲今日之所非;此際之所祈,可爲後來之所棄。”嚴復提倡的“三民主義”——開民智、興民德、鼓民力,正是他對當時中國社會深思熟慮之後提出的改革主張,他認爲“民智不開,不變亡,即變亦亡”,從中也可看出他“勤思”後的條理性。

第五條:須學問,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圓滿。

嚴復希望後人,從增加知識和能力之中,要認識自己的分量,特別要知道做人做事都不易十分圓滿,應當知足知止。如,嚴復教育四子嚴璿時說:"處世固宜愛惜名譽,然亦不可過於重外,致失自由。大抵一切言動,宜準於量,勿隨幹俗,旁人議論,豈能作憑?他人譏笑,聽其譏笑可耳。"提倡一切言行要有自己的標準,他人的譏笑,就由他人譏笑去吧。

事遇羣己對待之時,須念己輕羣重,更切毋造孽。

個體羣體總會因爲利益發生衝突,面對個體羣體的衝突,嚴復主張看輕個體的利益,重視集體的利益,不能因爲個體傷害羣體,更不能不擇手段謀取私得,否則就是造孽。嚴復的孫女、臺“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的夫人辜嚴倬雲回憶祖父時說:“我始終記得先祖父嚴復終生服膺並傳爲家訓的座右銘是‘羣先己後’。他教導我們要‘羣先己後’,要先想到別人再想到自己,人不能自私自利,不要光想自己一個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