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應跨越的兩道坎【443】

您從衣櫃裏找出一條多年前買的漂亮裙子,可是,現在要想穿上它必須瘦身5公斤(ARCS模型中的R) 。於是您去健身房向教練諮詢瘦身的方法,教練說:“每天長跑兩小時,跑20公里。連續跑兩個月,你就能瘦下來。但是必須每天堅持跑,而且跑的時候不可以停下來走,必須一直跑。”聽教練這麼說,您還有減肥的意願嗎?

再舉個例子,您的孩子想考一所私立名校,因爲在參加那所名校的文化節時,他看到該校魔術組同學的精彩表演,非常驚奇,所以也想加入他們學習魔術(ARCS模型中的R) 。於是, 孩子詢問您如何才能考上那所名校。您告訴孩子:“只要每天做這本難度很高的數學練習冊兩小時,連續做兩個月,保證能考上。但中途不能鬆懈一天。”您覺得孩子還會有幹勁嗎?

結果期待和效力期待

人要採取某項行動之前,首先覺得這個行動的結果有價值(R:瘦身、考上名校),但除此之外,還有“兩道坎”。一道是“結果期待”,另一道是“效力期待”。這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理論。

所謂“結果期待”,是指對行動結果的期待(預測)。如果覺得“堅持長跑沒法瘦身”“瘋狂做練習題不能考上名校”,那人自然沒有動力採取行動。

另一個是“效力期待”,就是對自己行動順利的期待(自信)。如果覺得“每天長跑兩小時,我恐怕堅持不下來”“每天做題兩小時,還堅持兩個月,簡直要了我的命,不可能”,那肯定也不會有采取行動的熱情。

由此可見,我們有了行動的理由之後,還要想辦法跨過“結果期待”和“效力期待”這兩道坎。

要想跨越“結果期待”,應該讓孩子切身感受到“越坎成功”後的喜悅

我們先來跨越“結果期待”這道坎。

·給孩子展示可信的成功案例
·孩子每次採取行動後,告訴他離目標又近了一步
·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好的變化,及時告訴孩子

對孩子來說,最能夠讓他們信服的,當數他們身邊可見的成功案例。

舉個例子,“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數學就學得特別好”,雖然這是身邊的例子,但過去的事情孩子看不見,所以不能算令人信服的案例。孩子的兄弟姐妹、同學、朋友的成功案例,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可以用來激勵孩子。

而且,在給孩子舉例的時候,一定要找各個方面和孩子相近的人的例子。如果我們舉的例子讓孩子覺得“我和那個人的情況根本不一樣”,那也不會對孩子起到什麼激勵作用。對小升初考生來說,最好找和孩子情況差不多但通過努力已經成功考上名校的學長。這樣的成功案例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但是說到底,最能激勵孩子的案例,還是孩子自身的成功。孩子只要行動了一步,我們就該讓他們意識到這一步的效果。

比如,今天孩子做了一個專題的若干練習題,我們就該告訴他:“下次考試再遇到這種問題,你就不怕了。”讓孩子感覺到“我做練習題是有意義的(R)”“我做練習題是有效果的(S)” 。

就像我們很難覺察出自己身高的增長一樣,孩子也不容易注意到自己各個方面的成長。即使有道題以前解不出來,而現在能解出來了,孩子一般也不會認爲這是自己的水平提高了,而是認爲以前也應該能解出來,只是當時沒用心。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需要父母及時點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成長、實力的提升。所以,我們應該隨時留意觀察孩子,一旦發現他們的成長進步,一定要馬上告訴他們。

要想跨越“效力期待”,應該儘量把“坎”設計得低一些

接下來我們看如何幫孩子跨越“效力期待”這道坎。我們可以對這道坎進行如下加工。

·開始階段,用簡單的題幫孩子積累成功體驗
·集中訓練“比當前實力稍微高一點的題”
·如果總量看起來很多,可以細分成若干小段
·悄悄僞造起點,讓孩子感覺“離成功不遠了”

跨越“效力期待”這道坎的關鍵詞是“分步走”。也就是把一個高坎變成幾級臺階,每一級臺階都不高,連續走幾步就可以跨過去了。

其實“效力期待”和“自我效力感”相似,是對自己能做好這件事的自信。而自信是建立在成功體驗基礎之上的。

所以我們採用分步走的方法,一開始臺階比較低,讓人可以輕鬆跨過,從而積累自信,以便日後挑戰較高的臺階。

舉個例子,每天連續高強度學習兩小時,對小學生來說可能有點喫不消,那麼我們可以從每天學習5分鐘開始,也可以一天解一道題。

如果孩子第一天解題很順利的話,可以從第二天開始,每天加一道題,第二天解兩道、第三天解三道……漸漸地,我們和孩子都能看到他能力的極限(一天最多做幾道題)。這樣,也就可以確定孩子的“成長區域”了(比極限稍難一點)。然後,讓孩子在“成長區域”內反覆練習,既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又不會傷害到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雖然教練保證說,只要我們堅持長跑兩個月,就可以減重5公斤,但看到每天必須跑20公里,中途還不能停,估計很多人都會被這個肥計劃嚇跑。如果把一開始每天的跑步距離縮短,然後逐漸遞增,估計大家就容易接受了。

再拿學習來說,讓孩子在兩個月內做完一本厚厚的練習冊,估計沒有孩子不排斥的。但如果我把這本練習冊平均撕成10個小冊子,然後一本一本地拿給孩子做,他們就不會有那麼強烈的牴觸情緒了。因爲每一本都不厚,看起來很輕鬆就能完成。

當孩子做完第一本小冊子的時候,我再告訴他還有9本。這樣做比一開始就給他們一大本厚厚的練習冊要好得多。因爲做了十分之一後,孩子才知道還有9本,他們感覺自己已經完成了10%,還剩90%,自己已經在朝目標前進了。而如果一開始就給他們一大本練習冊,看看那麼厚的一本,無論誰都會產生畏難情緒。

總結

在學習之前,先幫孩子從心理上跨越兩道坎,讓孩子覺得“學習之後能有好結果”“我應該能做好”。

化大爲小,採取分步走的策略,一步一步紮實前進,讓孩子不斷積累小的成功體驗,最終也能實現大的目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