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目標一:搞好學習 【455】

培養學習習慣,最終目標即大目標是把學習搞好,在實現大目標的過程中,每個習慣都是一個小目標,一個一個小目標促成大目標。

有個孩子,讀小學四年級,是優等生,寫作文卻沒被老師當成範文讀過,他不甘心。在媽媽的引導下,他給自己加碼,每個月讀一本書,每天抄寫一段經典文字。作文課上認真聽,琢磨構思、佈局,養成習慣,一年以後,收穫來了,作文不但晉升範文,還被老師推薦到報紙上發表!

在學習上,一個孩子擁有的好習慣越多,學習成績越好,從學習中獲得的快樂越多,學習積極性越高,越樂於學習,越能養成更多好習慣,越能把學習搞好。

在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中,要量力而行,過於着急,幾個習慣一起來,孩子可能從心理上產生排斥,往往不見效果。

有位媽媽說,兒子讀一年級了,放學前,我就把奶和水果準備好了,回家喫完,差不多下午5點鐘,開始寫作業。半年過去了,孩子還是不能按時寫作業、預習、複習功課、閱讀。常常是寫完作業就玩去了,其他的事情能拖就拖,有時還會忘記寫作業。這個孩子之所以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於媽媽給孩子安排的任務太多了。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試驗: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又要求這組家庭主婦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裏,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

與此同時,又派人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她們的庭院裏,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這就是登門檻效應。

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人們提出一個很簡單的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別人認爲自己不通人情。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後,再提出較高的要求,爲了保持認識上的統一和給外界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於接受較高要求。這一效應告訴我們,在對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過高的目標可能會嚇到孩子。

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學習習慣的養成也不例外。從最簡單、最基本的一項入手,孩子接受度高,輕輕鬆鬆就能養成。每養成一個習慣,孩子的意志品質就會獲得提升,更利於養成下一個習慣。

孩子上學後,我們先培養一個習慣,就是放學後按時寫作業。千萬不要認爲這件事情簡單,試想,對於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講,放下玩的願望專心寫作業,一點都不容易。做到一次,就是一個很大的成功,堅持下來養成了習慣,就具有了很強的自我約束力。

按時寫作業的習慣,不僅僅包括不要父母提醒就能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還包括書寫是否認真、準確率是否高、寫完是否檢查、能否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遇到難題能否堅持、寫完是否檢查、做過的題目是否記得住等。這一切,需要我們通過觀察來引導,當孩子養成這些習慣後,定能做出高質量的作業,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低嗎?

有了一定自控力的孩子,養成預習、複習的好習慣也就容易了。驚喜還不止於此,他們甚至能夠自創一些適應自己的學習習慣。比如,哪一科較差,堅持每天多複習20分鐘;字寫得不好看,每天練字一篇;等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