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壽星系列:贍養老人僅是喫飽穿暖嗎?

人到中年都有不可迴避的問題,那就是年邁父母的贍養。如何贍養父母,千家有千家的難處,但是親情、責任與義務又如幾雙眼睛一樣注視着我們。

媽媽今年91歲,一直身體健康,不僅生活自理,平時還自己種菜。但是,3個多月前晨練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右臏骨骨折。還好手術後,現在基本能自己走路。

這一跤後提醒了我們,老人高壽如此,已經不可能再一個人獨居啦,必須有人照顧。我主動請纓,接老孃來我家長住,餘生有我,不用怕。

沒有陪伴過老人的孩子,也許想不到,陪伴老人意味着什麼?

那是一份責任,堅守,加上細緻與耐心;但是,更多的是自我犧牲,因爲“陪伴”就是要相陪相伴,就像陪伴孩子一樣,是要真正的陪伴,不是自顧自地坐在身邊,玩自己的手機,讀自己的書,看自己的電視。而是要陪着老人,看他們感興趣的視頻,聊他們聽得懂的過往,訪他們熟悉的親友。

不是一天三頓飯喫飽,穿暖就是孝順,以前以爲每次回家給點錢,買幾件衣服或買點喫的,還自我感動地曬在朋友圈,以爲那就是盡孝了。

其實,老人既不需要錢,也不需要衣服,因爲他們的需求不多,人老了,吃不了什麼饕鬄盛宴,山珍海味,一日三餐素食簡餐足夠。老人也穿不了太多的衣服,花樣太多自己也折騰不過來,即使你幫助折騰,他還嫌煩,想安靜地待著。

這裏說的老人,一定是我們這樣的大多數普通老人,那麼,本來就寂寞的普通老人,如何纔能有尊嚴地度過晚年呢?

1.燃起生活的熱情

昨天放下手中的一切,我去商場給老孃買了一對耳環。回到家時,老孃都準備上牀了,看到禮物,還是欣喜得像個孩子,親手拆包裝,打開來試戴,戴好後對着鏡子,照了很久,最後轉身離開鏡子的剎那,再微笑着看了又看,纔去睡覺。

媽媽本來就是一個講究的人,每天早晨起牀後第一件事就是刷牙、洗臉、梳頭,否則都不會和人說話的。不管出門還是在家看電視,都要穿戴整齊,頭髮都要用髮蠟,梳得一絲不亂的。

一個每天都願意將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的人,一定是積極的,熱愛生活的人。也是給我們的一個榜樣。

以前,我只要不出門,或者沒有約會,早起刷牙喫飯,都很少洗臉。每天一身運動服,從晨練,買菜到晚飯後散步,反正不出小區,就懶得收拾自己。臉都不洗的人,看上去當然是沒精打采,頹廢萎靡,如此狀態也深深地影響着身邊的人,消耗的不僅是自己的意志,更是家人的戰鬥力。

看着媽媽每天都如此精心打扮自己,我還有什麼理由讓自己萎靡下去呢?

每天起牀,洗漱後,給自己畫一個精緻的淡妝,穿搭合適的衣服,保持隨時約會的狀態。立馬那個奔赴職場的我,又閃亮地回來了。老公又回到了以前的鼓勵狀態,每天都會說:今天這麼漂亮,準備幹嘛去?

所以,保持老人的精緻狀態,是燃起生活熱情的根源,更是長壽的基本要素。

2.生活儀式感

需要跟着兒女一起生活的老人,基本上沒有什麼主動生活的能力了。所以需要爲他們規劃生活,不需要問他們要什麼,想幹什麼。在當下,對於像我媽媽一樣大年紀的文盲老人來說,眼前一片混沌,一個人在家連飲水機都不會用,別說廚房裏的各種現代廚具了。

無事可做,也寂寞。所以,要用心去發現。比如我媽媽一年到頭除了春節、中秋、端午。從來就沒有過其它什麼節日,別說紀念日之類的,每年的生日,都是我們一家人聚在一起喫個飯,她只管熱鬧微笑,根本不關心那是什麼日子。

聊天時,知道爸媽是1951年10月10日結婚的,那一天是農曆,9月初十。但是,我媽從來不知道那一天,是什麼紀念日,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當然,之前我們也沒有關心過。今年因爲接媽媽回家住,聊天多了,才知道的日子。所以10月10日,我們特地請媽媽去看了一場電影,正好在放《長津湖》,也正好是那個時代的故事。

不指望媽媽能看懂多少,哪怕看個熱鬧,體驗一下現代的生活,也不枉她還在這個時代。

老人都有早起的習慣,起得早,早餐也早,所以上午就比較長,安排一次上午茶,既解決少食多餐,又可提高 生活情趣。

每天上午,忙完雜事後,我都會陪着媽媽一起喝點茶。媽媽一直都有喝茶的習慣,天天漸漸冷了,一般是煮紅茶。有時也會做咖啡,媽媽睡眠特別好,喝咖啡從來不影響睡眠,不過我都加很多牛奶,然後再搭幾片糕點。

大多數時候,媽媽都是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喝茶,有時候也會坐在飄窗上,邊賞風景邊喝茶。

媽媽是農民,種了一輩子地,所以,我專門找農村故事的影視片,或家庭倫理劇,她看得津津有味,追劇都不捨得休息。

每天喫飯時,都會給媽媽喝一杯酒,不多,就一小杯,那是一種儀式。也是媽媽多年養成的習慣,年輕時喝得多一些,現在年紀大了,不能多喝,但是也不能斷了這樣儀式。就像媽媽這種喝法,一瓶酒都夠喝很久。

3.走訪故友,找回年輕時的感覺

老人年紀越大,朋友就越少。就是我們常開玩笑的,讓你“活到沒朋友”。身邊熟悉的人一個個都離開了,兒女再怎麼照顧,也替代不了他們自己的同齡人,就像我們總是隔一陣子就找朋友聚會一樣,有想法,有觀點,有祕密,歡喜與憂愁是需要有人分享的。

朋友少,還是有一些可以談得來的,比如她們的兄弟姐妹或鄰居。但是,彼此都在各自的兒女家裏,想見面不容易啊,即使是一座城市,這麼大年紀的老人,自己也無法單獨出門。如果沒有人陪同,他們是哪裏也不敢去,因爲沒有安全感的。

那天,我帶媽媽去嬸嬸家,倆老人高興壞了。

堂弟說,“這一天的相聚,起碼夠我媽高興半個月。”

嬸嬸比我媽小十歲,但是必定是妯娌,有很多可以交談的。嬸告訴我:太好了,這些話放在心裏都憋得喘不過氣來,沒人能說啊!跟你媽媽聊了以後,心情舒暢多了。你要隔一陣子就把媽媽帶過來。

小叔叔每次見到媽媽時,還是會像年輕時一樣,趁媽媽不注意拍着肩膀嚇她一跳,瞧,如果常常讓媽媽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裏,她哪裏還會認爲自己老了呢?

寫在後面的話——贍養父母常見糾紛

最近,因爲陪伴媽媽與很多一樣陪父母的人就有了聊天的機會。常常在小區裏散步,讓老人們一起曬太陽,聊天。我們陪伴的人,也就在一邊聊自己的話題。

有一些家庭,因爲贍養父母,姊妹反目,老死不相往來。往往因爲財產或贍養方式而爭吵不休,不過說到底還是財產的問題。

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案:

方案一,姊妹衆人輪流接回家,一家幾個月。然後,財產平分。

方案二,請人照顧,工資等費用姊妹共同擔。

方案三,送敬老院,費用共擔。

方案四,姊妹中有人勇挑重擔,主動接到家裏。這裏包括三種情況:

              一種是父母有財產的,財產隨父母一起;

              還有父母沒有財產的,其他姊妹出錢給照顧父母的人;

              最後一種就是贍養人獨自承擔所有費用,其他人隨便。

這麼多種方案都解決不了家庭因爲贍養的糾紛,可見人性有多種。當然,我們不能總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別人。任何一種方式都體現一種性格的人,那些有家庭糾紛的人,在自己的圈子裏看上去也都沒有什麼與衆不同的。那爲什麼在家庭問題,而且還是贍養自己的父母的問題上,就透出那麼多人性的惡來呢?

我家以前的鐘點工王姐,每次都會額外的,照顧我媽媽,看到老人水沒有了,她會主動去加;從座位上想站起來,她會主動去扶;穿衣服費勁,她會主動幫忙。這些本都不是她的工作,但是,她寧願晚下班,也要照顧老人。王姐沒讀過書,她堅定地說“上帝無處不在,我們做什麼事,他都在看着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