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當前生活方式的最佳策略

有時候我們會過分的關注自己的過去,想從過去的經歷中尋找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的原因,於是陷入自我的負面情緒中。

人一旦陷入了負面的情緒中,是很難走出來的。

爲什麼會走不出來,這是因爲部分的人會一直糾結過去的事,抓着不放,也就是說是你自己不想走出去,從而爲了這個“不想走出”尋找各種理由,通過以往的經歷不斷的證明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在工作中可能會因爲一個小失誤,導致領導對你不是很滿意,但工作失誤只是影響了領導當前對你的態度,並不能決定領導會一直對你這個態度,但有些人會因爲領導的批評,要麼心生怨念,要麼認爲自己能力不行,結果是下一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就會想要逃避。

再比如高考沒考好,導致沒能上個好大學,但是高考沒考好只是影響你沒能上一個好的大學,並不能決定你未來的生活,但有些同學會以此來否定自己,最後自暴自棄。

這裏就引出一個結論: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

很多成功的人會從過去的經歷中找出成功的原因,但其實很多人都經歷過相似的經歷,爲什麼這些人沒有成功?從另一面說其實所謂的一些成功學都是因爲這個人成功了所以他的某些經歷就變成了成功的原因。

失敗也是一樣,很多人會從過去的經歷中找失敗的原因,找到原因後就說這是心靈創傷,之後就一直沉浸在其中,從過去找原因這只是第一步,還需要總結分析,避免當前的我重蹈覆轍,這樣才能從過往的經歷中走出來。

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就像所謂的憤怒其實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憤怒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

人爲什麼會憤怒,很多情況下就是爲了震懾住對方,所以說憤怒是達成目的的手段。就像父母大發雷,就是爲了震懾孩子,希望孩子能聽父母的話。

人並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這就是哲人的主張。

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爲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不是因爲生來就不幸。

無論什麼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爲純粹想要作惡而去幹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在的“相應理由”。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彙集起來的概念就可以理解爲生活方式。從狹義上來講可以理解爲性格;從廣義上來說,這個詞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觀或人生觀。

誰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麼樣的國家、什麼樣的時代,有什麼樣的父母,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選擇。而且,這些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你也許會有不滿,也許會對別人的出身心生羨慕。

世界很簡單,它之所以看上去複雜是因爲“我”的主觀作用。人生本來並不複雜,是“我”把人生弄得複雜化了,故而很難獲得幸福。

改變當前生活方式的最佳策略:就是去做,不要總是扯出“不能做的理由”,即使失敗了,也能知道適合自己的道路。

阿德勒的目的論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