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軍細柳》評課稿

《周亞夫軍細柳》,選自《史記》,寫的是漢文帝到周亞夫的細柳軍營慰問軍士的事。漢文帝親自勞軍,到了霸上和棘門軍營,可以長驅直入,將軍及官兵騎馬迎送。可到了細柳軍營,軍容威嚴,號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駕到,也不準入營。司馬遷用對比、反襯的手法,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治軍嚴謹、剛正不阿的將軍形象。

凱蕾老師這節課是第二課時,我從三個方面對這節課進行點評。

首先,是教學目標的設置。文中漢文帝讚揚周亞夫“嗟夫,此真將軍矣。”劉老師圍繞這句話中的“真”字,一字立骨,設置了三個問題,也即本課時的三個目標:周亞夫何以爲真?周亞夫何以更真?周亞夫何以“傳”真?

“周亞夫何以爲真?”是教學的重點,重在賞析文中對周亞夫的直接描寫。

“周亞夫何以更真?”是教學難點一,重在分析側面描寫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周亞夫何以傳真?”是教學難點二,重點賞析軍門都尉、壁門士吏兩個人物,突出周亞夫的精神品質對他們的影響。

這三個問題,內容上層層遞進,又各有側重,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問題設置符合認知邏輯。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符合認知規律。可見劉老師在教學中,也是有的放矢,弦不空響,箭不虛發,亦“真將軍矣”。

這節課的第二特點是引用適當,有畫龍點睛之效,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比如,講解“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劉老師眼光準、真,把教學重點落在“持、拜、揖”三個動詞上。賞析“揖”字時,借李廣拉弓三百斤,引出冷兵器的沉重,又把“持”與“舉”對比,突出周亞夫舉重若輕、勤於訓練,嚴於律己。

賞析“揖”時引入對古代禮儀“揖”的認識,通過“揖”與“拜”對比,突出周亞夫的剛正不阿,不卑不亢。

課堂上,對課外知識的引用,最怕大而無當,漫無邊際,賓主不分。劉老師的引用完全服務於對文本語言的理解,既使學生學得透徹、有深度,又使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寬。

這節課的第三個特點是,語言最具“語文味兒”。語文老師的課堂語言不至於出口成章,但至少不能口水話。劉老師在課堂上詩句、名言信手拈來,一節課下來,收穫多多。

如導入環節,引用“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但是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氣吞六國掃羣雄,能使相如拜下風。。”引出他們與周亞夫共同的身份——將軍。在這個環節,劉老師的語言沉浸投入,富有激情、氣勢,足以帶動學生,感染學生。

在學習漢文帝稱讚周亞夫“真將軍矣”,引用韓愈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在結尾活動中,對周亞夫的“真”進行評議時,引用《詩經》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並由“真”引出“正”,要學生立正心,做正事,行正道。

總之,劉老師的課堂語言言辭典雅,意蘊深厚,與文本語言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