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吳三桂沒有衝冠一怒爲紅顏,清軍能否入關?其實入關已在所難免

如果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提及大明王朝的話,那麼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些“奇葩”皇帝們亦或者是最後以身殉國的末代皇帝——崇禎,並且是隨着近些年關於明朝的影視劇大火,人們對於明朝的歷史是越來越感興趣,因此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在網上流傳——那就是倘若堅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沒有放清兵入關,那麼後來的攝政王多爾袞率領的清兵是否能夠進入關內呢?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結合當時明朝的具體情況進行討論,我們都知道在明朝末期的時候,雖然崇禎皇帝上臺後勵精圖治,企圖拯救當時風雨飄搖的大明江山,但是崇禎皇帝始終不是朱元璋亦或者是朱棣,根本無力挽回敗局,而且在崇禎皇帝上臺之後,由於其性格的原因(優柔寡斷且剛愎自用)因此綜合來看生性刻薄的崇禎皇帝壓根不是一箇中興之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朝始終是要滅亡的,因此最後“外強中乾”的崇禎皇帝敗在了內鬥李自成手中。

而在崇禎皇帝在任期間,由於前幾任皇帝的昏庸,當時明朝的國力可以說是嚴重的下滑,並且再加上一些天災等綜合原因,國家內部百姓的生活都是一個問題,即使是在李自成打敗了崇禎皇帝之後,依舊沒有采取補救的措施,而且多年的內耗可以說是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因此此時明朝以及大順政權的兵員戰鬥力壓根不是滿人的對手,所以即使吳三桂沒有放任清兵入關,那麼清兵入關也是遲早的事情,除非當時真的有天降雄主,但是縱觀歷史這樣的天降雄主也沒有幾人。

當然兵力衰弱也並不是清兵入關的主要的原因,要知道對於當時的吳三桂而言,在清兵還沒有入關之前明朝已經滅亡了,當時的吳三桂可以說是孤立無援,擺在其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歸順大順政權,要麼投靠清兵。倘若吳三桂選擇了前者歸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會導致當時的中原地區出現一個短暫的王朝,但是這個王朝並不會長久,原因也是很簡單,就如同上文所述的那般,由於明末時期政權的腐敗以及天災的盛行,百姓基本上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且又經過多年的內戰,所以財政是非常喫緊的,而打仗這玩意自古以來就是燒錢,當時的李自成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在尚未攻入北京城的時候,李自成便命令手下人去大批量地收繳錢財,以充當軍餉。

因此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好人,與明末的那些貪官污吏簡直是一丘之貉,所以李自成壓根沒有收穫人心,並且由於當時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之後,更是大肆地收繳那些明朝官員的錢財,所以那些明朝的官員們也是頗恨李自成,壓根不會被其所驅使。而李自成由於是農民起義,所以壓根不會治理國家,手下也並沒有什麼能夠治理國家的能臣,大都是一些“文盲”亦或者是武將,讓其上戰場與人廝殺或許沒問題,但是治理國家簡直就是開玩笑,所以如果李自成建立的王朝,在早期的時候還是需要靠着明末的那些官員們,畢竟這些官員們都是參加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的存在,處理政務的能力自然而然的也要超過這些農民起義的半吊子強,但是由於京城時李自成放任軍隊大肆的搜刮官員的財物時,已經與明朝官員們埋下了矛盾,所以自然而然的不會爲其做事,甚至還會有一些忠於明朝的大臣,起兵討伐李自成也不一定。

此外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與當時的明朝以及清廷的軍隊有個最明顯的區別,那就是內部並不是統一的鐵板,而且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就拿明朝軍隊舉例,其雖然是戰鬥力已經嚴重下滑,但是始終是朝廷的正規部隊,人員素質是最基本的存在,並且是直接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而關外的清廷部隊更是如此。而反觀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可以大部分都是一些要喫不起飯的百姓,甚至還會有一些流寇亦或者是朝廷罪犯也不一定,所以在軍隊人員素養這一塊大順政權是要落後明、清軍隊的,並且由於大順軍隊是農民起義軍,因此內部也是矛盾突出很多的人員都是半途加入而來的,特別是一些高級將領更是有着自己的嫡系部隊,他們往往爲了個人利益而身邊的同僚發生劇烈衝突,甚至還會爲了錢財大打出手,所以綜合來看無論當時的吳三桂如何選擇,其實清兵入關已然是一個必然的結局,除非當時明朝尚未滅亡,舉全國之力奮力抵抗清兵還是有一線生機的。

除此之外對於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可以說是手握重兵,是當時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對於這樣一個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李自成自然的也是非常忌憚,甚至有可能在攻入北京城的時候,李自成就已經想好辦法除掉吳三桂,而吳三桂也是深知這一切的,所以對於吳三桂而言,投靠清朝似乎是最好的辦法。

而且吳三桂作爲明朝守衛北方的孤臣,在崇禎皇帝自縊的那一刻開始,基本上是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因此綜合考慮來講投降清兵是最好的選擇,畢竟還能落得個封疆大吏,並且在沒有放入清兵入關之前,清朝的軍隊其實已經打入關內數次。根據史料記載在崇禎皇帝在任期間的時候,清廷的軍隊在皇太極的帶領下前後繞道蒙古殺入關內六次,而且每一次都對明朝造成巨大損失,但是對於當時而言,如果說清兵進入關內僅僅只進行燒殺搶掠那麼明朝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根基壓根沒有動搖。

但是真正導致明朝軍隊在末期不能抵抗滿清部隊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爲天災——瘟疫,對於明朝歷史有過了解的都知道,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是明朝的心頭大患,所以從早早的時候明朝就開始提防北方的遊牧民族,因此在弘治年間明朝政府在北方花費大量力氣建設了以遼東鎮、大同鎮、太原鎮爲首的九個邊防重鎮,以此屯兵抵禦外敵,這幾個邊防重鎮加上山海關基本上是明朝最後的抵抗力量,但是在明末時期爆發的一場大瘟疫,可以說是直接摧毀了明朝對於遊牧民族的抵抗力量。

在萬曆八年的時候(也就是公元1580年),當時的大同,太原等地相繼爆發了一場波及巨大的瘟疫,更加史料記載當時在瘟疫感染之下,死亡非常之多,基本上是十室九空,而且這還沒完在這場瘟疫剛剛結束不久之後的崇禎六年(1633)年的時候,又一次爆發了瘟疫,而這次瘟疫的規模,影響也是遠遠的要比萬曆年間的要大,而且死亡人數更多,而且這場瘟疫不僅僅波及到了當時的邊防九鎮,而且就連當時京城也是如此。

根據事後的史學家推測在崇禎六年那次的瘟疫之下,京城大約死亡二十多萬人,而這直接導致了後來明朝在與李自成對戰的時候,北京城內無兵可守,以至於太監都上了城牆進行抵抗,而那些遠在邊疆的軍鎮則更是嚴重,根據後來統計崇禎年間的瘟疫,直接導致了陝、晉、冀三省損失了上千萬的人口,而這次瘟疫與萬曆年間的瘟疫僅僅相隔幾十年,所以對於邊防九鎮的空虛狀況,崇禎皇帝也是無能爲力,而後來的李自成登臺之時,也壓根沒有想着重整邊防九鎮的計劃,所以在明末的時候,邊防九鎮基本如同虛設一般。

而且明末時期,天災也不僅僅只是瘟疫這麼簡單,在崇禎繼位的時候,明朝進入了著名的“小冰河時期”,而這個冰河時期可不僅僅只持續了幾年那麼簡單,反而是幾十年,在那段時間內,整個明朝地區的氣溫極低,就連廣東等地的也是狂降暴雪,因此造成了北方乾旱糧食銳減的情況,而這也導致了明朝爆發了全國性的饑荒,這也是造成後來戰亂無止境的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由此可見,清朝軍隊進入關內已經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倘若吳三桂沒有“衝冠一怒爲紅顏”放入清兵進入山海關的話,那麼對於清朝而言只不過是耗費的時間久一點而言,畢竟當時北方抵抗力量非常得薄弱,特別是多年的內戰以及天災導致人口銳減的問題,更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而且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倘若吳三桂堅守山海關的話,那麼清朝的軍隊依舊可以繞道而行,只不過代價比較高,耗時比較多而已,但是對於兵強馬壯的清廷而言這點消耗,基本不必放在心上,而且吳三桂作爲一代梟雄,真的會做出這種“一怒爲紅顏”的蠢事嗎?想必結果你我也都清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