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下,家長該何去何從?

今年以來,教育改革的大旗插滿全國各地,風聲傳播之初,也曾有人說這是“走過場”,是“一陣風”,然而實際情況是,這場大戲自從拉開帷幕就高潮迭起,絲毫沒有降溫的意思。“雙減”第一個學期即將結束,無論是社會、學校、老師還是家長以及政策的核心——孩子,都在步履蹣跚地適應着新的節奏。

01 “雙減”是什麼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其中對學生和家長影響最大的包括減輕作業總量和時長,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爲等。簡單說,從這個學期開始,“頭懸樑”式的做作業方式不存在了,學校不留或少留作業,基本在校內完成;近年來網絡上熱議的“3點半”現象解決了,正式放學時間不變,但學校爲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免費課後服務,普遍延長至5:30,特殊情況可再延至晚7點;佔用假期的學科類培訓沒有了,高昂的補課費省下了。比起課後服務、減少作業,培訓機構的整頓力度之大、決心之強是人們沒有想到的,也是對孩子和家長影響最大的。

02“雙減”給不同家庭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土豪家庭的孩子,影響不大

最近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陸續出現了許多“住家教師”的招聘信息,對應聘者的要求普遍較高,“形象氣質佳、本科以上學歷、會英文、能講課”等,當然,薪資待遇也是相當吸引人,動輒月薪“兩三萬”

“住別墅”“配豪車”等,相當誘人。雖然不少人吐槽這是在打“雙減”政策的擦邊球,但即便官方真追究起來也是比較難界定的,最簡單的規避方法就是,將“住家教師”改爲“住家保姆”就行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雙贏的私下交易,難怪有人感嘆,只有貧窮才能限制想象。如此說,這樣家庭的孩子,“雙減”對他們個體是不會產生任何不利影響的,即便有也是積極的影響,與無法補課的同學相比,至少還有“此消彼長”的優勢。

工薪家庭的孩子,基本告別補習班了

年收入10-30萬的工薪階層,在社會普遍取消培訓機構的情況下,他們會給孩子換成“一對一”家教嗎?

同事家孩子今年初二,家庭年收入25萬元左右,這些年來,除去房貸、日常開銷,剩餘的費用基本用於孩子補課,好在孩子爭氣,順利考入我們當地的市重點中學。同事也曾諮詢過之前培訓機構的“一對一”,費用讓她退而卻步了——普通教師每小時600元,高級教師每小時1000元,備註:單科價格。

這個價格還是在“雙減”之前諮詢的,在當前這個形式下,沒有任何一個有能力的老師會把自己置身於一個灰色產業之中,或者說,沒有一個正派的老師會去爲了錢去做違法的事情,是的,現在,補課至少是違規的。同事放棄了最後的掙扎,但希望不能放棄,希望只能在孩子身上。

貧困家庭的孩子,基本沒有影響

對於很多偏遠地區或者城市裏收入較低家庭的孩子,從始至終,無論是培訓機構還是家庭教師都和他們沒有關係。他們從來都是靠自己,其中不乏成績好的也能考上大學,有的孩子由於父母很早外出打工而無人監管,自己也不愛學習,基本上早早的就外出學手藝或者步父母的後塵去打零工謀生了。

這樣看來,“雙減”確實解救了大部分奔波於各個培訓機構的孩子。我們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的父母,在國家下如此決心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我們也要與時俱進。2022年1月1日,《國家家庭教育促進法》將開始實施,家庭教育被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父母該覺醒了。

03我們該怎麼辦

花錢買心安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無人可依賴,真正“拼爹”“拼媽”的時代到來了。政策是國家的,孩子是自家的,教育孩子是家長一輩子的事業,那麼我們到底該做些什麼呢?我們需要成爲怎樣的父母呢?

擺平心態,做不焦慮的父母

王菁是一名國企員工,也是一名二年級小學生的媽媽,今年6月份還“雙減”還沒有出現,一年級還有考試,期末將至,焦慮到睡不着覺的王菁走進了心理諮詢室,經瞭解,這位媽媽的焦慮來自於即將參加第一次期末考試的兒子,忽高忽低的測驗成績讓她摸不着孩子的真實水平,爲此她失眠、頭暈,身心俱疲,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

王菁只是當下年輕父母的一個縮影,教育“內卷”已存在多年,家長們的“面子工程”愈演愈烈,歸根到底是怕孩子的成績拿不出手,被同事、親友的孩子比下去。

孩子是極其敏感的,察覺父母的情緒是他們天生的本能,貪玩、馬虎更是大多數孩子改不掉的天性,父母們不要忘了《小王子》的提醒——我們曾經也是孩子。陪着孩子慢慢成長,享受過程的美好,想要摒棄焦慮,就要做到真正的放下,孩子成長遠比成績更重要,只是很多時候那一點點的成長痕跡得不到我們的關注,那紅紅的數字掩蓋了孩子的隱約進步,於是我們開始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開始焦慮,週而復始,結果只能越來越糟。

加強學習,做成長型父母

我們爲什麼會焦慮?在各種培訓班間奔波時爲高昂的補課費焦慮,沒有培訓班了,那唯一的心理安慰崩塌了。教育迴歸學校是老師的任務,教育迴歸家庭則是父母的責任,各種政策落地的結果已經能夠明顯看出,我們靠不得別人了,只有靠自己。

首先,成長型父母應當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知識。蒙特梭利、蘇霍姆林等一些教育大師的著作好過鋪天蓋地的短視頻、心靈雞湯,腳踏實地的從教育本質入手,讓自己成爲懂教育、會教育、樂於教育的家長。

其次,成長型父母應當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楊絳先生說過抑鬱的成因,先生說,人之所以會抑鬱,只是因爲想的太多,讀書太少。讀書總不會錯,陶冶自己、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感染孩子,網絡上不是流傳一句話嗎,不讀書的孩子是潛在差生,那麼,不讀書的家長呢?

最後,我認爲,成長型父母還應當具備一定的學科知識。無論你有多高的學歷,當你翻開小學數學課本,拿出小學語文試卷,你會發現,天呢,什麼知識點?什麼講法?什麼考法?我們起碼要了解到孩子在學什麼以及即將要學什麼,至少要了解整個小學甚至初中的整個知識框架,要知道在大語文時代,語文書只是個“大綱”,背後需要做的纔是重點,古詩文量的增加意味着課本外古詩文積累的重要性,整單元的“四大名著”選讀,意味着要讀完全本,瞭解全本;數學計算不是上來就列豎式的,“湊十法”“借十法”是80後聽都沒聽過的,80後初中才學的解方程,在現如今的小學高年級是通過不同解法教授的......諸如此類,太多太多。

你的孩子不成才,對於國家來講影響有多大?對學校,對老師呢?在你搖頭的過程中,是不是也在想,對我呢?對我們的家庭呢?還是那句話,政策是國家的,孩子是自家的,與K12家長們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