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獎勵見效的兩個竅門【449】

美國行爲主義心理學家B.F.斯金納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實驗,對獎勵與動物的行爲進行了研究。

所謂“操作性條件作用”是指通過獎勵或懲罰來強化動物的自發互動,而形成的條件反射。科學家在這個實驗中發現,要想讓獎勵見效,有兩個竅門。

1.加入隨機性

研究人員在實驗箱中放入飢餓的老鼠,而實驗箱中有一個橫杆,只要按下橫杆,老鼠就可以獲得食物。一開始,老鼠並不知道橫杆和食物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就是要觀察它們按下橫杆獲得食物的學習過程。並且在“按下橫杆”和“獲得食物”的關係中,進行了各種設定。

A.按橫杆一定次數後,肯定會出現食物

例如,按10次橫杆,就可以出現食物。

B.按下橫杆,隨機出現食物

例如,有可能按2次就出現食物,也可能按40次纔出現食物。

C.間隔一定時間後,按下橫杆出現食物

例如,30秒後按橫杆纔會出現食物,這30秒之內,不管怎麼按橫杆,也不會出現食物。

D.間隔隨機的時間後,按下橫杆出現食物,每次間隔的時間不確定

例如,這次間隔2秒,下次可能間隔5秒。

那麼,在上述四種設定中,您猜哪種更能刺激老鼠按橫杆呢?

正確答案是B,是不是有點出乎您的意料?

A和C屬於固定頻率的設定,老鼠得到食物後,一般會休息一定時間。

而B和D的設定中存在隨機性,老鼠在獲得食物後,不會休息,而是繼續按橫杆。而且,按下橫杆不再出現食物之後,老鼠依然難以停下來,還會不停地按橫杆。

2.讓孩子給自己設定獎勵

可能有家長會感覺我的方法有些彆扭,就好像“在用獎勵作爲誘餌控制孩子”一樣。實際上,“報酬志向”是最外在的動機,外部施加的跡象比較明顯。不過,刺激報酬志向,只是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一個入口而已。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用獎勵作爲誘餌控制孩子”的感覺。方法就是“讓孩子自己給自己設定獎勵”。我們常能聽到身邊的朋友說:“我要是減肥成功了,就給自己買這套衣服當作獎勵。”其實我也會這麼做,我告訴自己,如果今年實現了工作上的目標,就可以拿出一筆錢投入我的業餘愛好——模型。自己給自己設定的獎勵,就給人一種“自律性強”的印象。

想獎勵孩子的時候,就讓他們自己選擇獎品吧,不過一開始,我們還是先設置一個選擇範圍比較好。因爲一開始就放手讓孩子任意設置獎品的話,他們很可能爲自己設置一些阻礙目標實現的獎勵,最終起不到好效果。

我們可以教孩子自己設定獎勵的方法,比如:

“做什麼事情、到什麼時候、完成到什麼程度?”在設定目標的時候,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自己有80%的把握能夠完成的目標,是比較合適的目標。
獎品的設定,除了不能阻礙繼續實現目標,可以通過對比的形式進行設定,比如“這個和那個,該選哪個呢”“也可以選擇和這個價格相同的其他獎品”。

除了獎勵,懲罰也可以讓孩子自己設定。

總結

獎勵要加入隨機性才能讓人慾罷不能。讓孩子自己設定獎勵,培養他的自主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