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共修《论语》训练营】DAY16

【原文】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①。子曰.“主忠信②,徙义③,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④”

【注释】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惑:迷惑,不分是非。②主忠信:以忠厚诚实为主。

③徙义:向义靠扰。徙,迁移。④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见《诗.小雅.我行其野》。

【翻译】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

【解读】                              纠结的人该如何决断?

      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承认学习的准备行与社会角色有关,学习时间的投入从知识的未来应用型装箱立即应用,学习驱动更多受制于内在因素。对应着我自己的学习来说:“我学习论语的内在因素是我想解决我的许多人生困惑,这个想法起初是因为听樊登讲述书时,他总是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让我觉得论语能解决人生中的很多问题!”

    正好,这句论语中讲到了子张的“辩惑”,这个“辩惑”可以解释为辨别对错,于我而言可以解释为“纠结时该如何做?”因为我是一个很纠结的人,小到吃东西的选择,大到工作中的决断,经常造成一种拿不定主意的印象。

”主忠信“于我而言就是要有一个内心笃定的答案,当拿不定主意时,就以心中的那根“主”线为主,如:我是明辰园区的,那我就要以自己园区的利益为主;我是中层,我就要以能团结大部分人目标为主;我想这样就不会出现自己总是很纠结的表现。


【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翻译】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解读】此章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西周时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已经遭到了破坏,多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事发生。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对此感受亦深,所以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正名”主张,但他终究没有任用孔子,不立太子,导致继嗣不定,引发了陈氏弑君之祸。

【名家品论语】——梁启超《“仁”与“君子”》

孔子讲的人格标准,凡是人都要遵守的,并不因地位的高下生出义务的轻重来。常人开口便说:“孔子之教是三纲五伦。”这话很要仔细考究。五伦说是孔子所有,三纲说是孔子所无。诸君不信,试将孔子自著的书和七十子后学者记孔子的话一字不漏地翻读一遍,看是否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片面的伦理学说。我们只听见孔子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易经·家人卦》)我们只听见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还听见董仲舒解这两句话,说道:“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耳。”(《春秋繁露·玉杯》篇)倒像责备臣子反较宽,责备君父反较严了。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从“仁者人也”演绎出来。既做人便要尽人道,在人里头做了君,便要尽君道,做了臣便要尽臣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全然是相互的关系,如此才是“相人偶”。所以孔子所说,是平等的人格主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