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天 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第二章

第二章  孩子的成长环境

一、重点的不是家庭结构,而是我们如何相处。

      即使你和孩子的另一位家长分居,只要你以尊重的方式提到对方,那就不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你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优点,而不是总强调对方的缺点。

      在孩子看来,他分属于你们两个人,依附于你们两个人,也是你们两个人中的一部分。如果带他来到人间的其中一人经常被称为“坏人”,孩子往往也会把这种想法加以内化,认为自己也是“坏人”。

      此外,孩子都希望忠于父母的任何一方,在父母之间受到拉扯会使孩子左右为难。那么,如何协商离异最好呢?

      如果父母相互配合,沟通良好,而且孩子在父母离异后仍与双方定期密切地接触,孩子的生活就会和往常一样,性格也不会变得忧郁或好斗。如果父母离异后,其中一方(通常是父亲)渐行渐远,孩子就会感到痛苦、愤怒、忧郁或自卑。

      当其中一方不愿付出时,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甚至包括自己的内心诋毁对方。

      如果孩子总是心事重重,担心自己的安危及归属,他们就无法自由地对广阔的世界展现好奇心。没有好奇心对他们的专注力与学习都可以产生负面的影响。

      父母之间的爱、善意、关怀和尊重,都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父母相处融洽是养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使痛苦变得可以忍受

    如何帮孩子把痛苦变得可以忍受?在他们感到痛苦时,陪在他们身边。为了孩子,为了你最爱的人,你需要在场。敞开心胸面对和接纳孩子对你展现的情绪以及感受。

    你可能无法帮孩子消除痛苦,但是通过陪伴,而不是否认或推开他们,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煎熬的日子。

    这种贴心的陪伴会使任何事情都变得更能忍受。

三、争论的方法

    大多数家庭都会争吵,重点是你如何处理及化解冲突。在和谐的家庭中,家人争吵时,仍会尊重及欣赏彼此,并想办法让自己的意见获得认可,让自己的感受获得倾听和理解。

    什么才是理想的争论方式呢?

    处理意见分歧时,一次只解决一个议题,想想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别把怨气憋在心里,而是一次讲个明白。从那个问题带给你的感受开始讲起,而不是先攻击或责备对方。让我们回到洗碗的例子上—你可以这样说:“我早上洗碗后,晚上回家看到又有一大堆碗盘堆在那没洗,我觉得很难受。如果你白天就把碗盘洗干净,我会心情舒畅一些。”

    理想的争论不是以获胜为目标,而是在追求理解。对方可能会回应:“哦,亲爱的,对不起,我不想让你不开心。我今天事情太多,忙着处理,没顾上洗碗。我知道下班回家看到一堆脏碗盘很刺眼。”听到这样的话,第一个人可能会回应:“我理解,你最近确实太忙。没关系,现在你来洗,我来擦干,好吗?”

      争论时,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用“你陈述句”。例如,你可以说:“你刷手机时,都不回我的话,我觉得很受伤。”而不是说:“你刷手机时,都不理我。”人们大多不喜欢被别人定型或归类,尤其是负面的类型。如果你只是描述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给你的感受,你是在谈论自己,这样对方就比较容易听进去。

      当然,没有一种抱怨方式是保证“有效”的。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抱怨可以确保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良好的互动不是为了操纵对方,而是为了培养和谐的关系。开诚布公地表达你的感受及需求,将有助于双方有效沟通。

      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承认自己的感受,了解及承认对方的感受,通常是处理家中无可避免的分歧的最好方法。这样做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减少家人间的怨恨,促进理解。孩子有了你们做榜样以后,将来更有可能效仿这种相互尊重及高情商的争论风格。

四、培养善意

      我们需要谨记一点:每个人对相同的事情有不同的体验。别人的体验和我们不同,并没有错。个人体验的差异需要彼此尊重,我们不该争辩谁对谁错。

      市面上有很多建议。有些建议告诉你,不要为了家庭和人际关系中的小事而烦恼。有些建议恰恰相反,他们让你在问题变大以前趁早解决。

      我认为,我们该锁定的主要目标,是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即使彼此的感受不同,我们也应该去体会对方的想法,并希望对方也能反过来理解我们的感受。每个人都会因为获得他人的倾听、理解、共情而受惠。把这件事情变成家中的首要任务,那会让你的家成为孩子最温馨的港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