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超越自我,发展人格(一)

十二月:超越自我,发展人格(一)

——2021-2022君子兰班上学期第14封信

亲爱的大、小君子们:

周末快乐!

今天早上看到烟雨蒙蒙的样子,就没有出去跑步,睡个回笼觉,却梦见自己就要上课了却不知道要讲什么。这个梦明显是在暗示一种焦虑情绪啊。对付焦虑最好的方法是行动起来。于是做饭,整理房间,拖地,擦擦洗洗。中午俩孩子回到家,大呼家里好干净啊。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听到孩子说“妈妈辛苦了”,就觉得疲惫似乎一扫而光了呢。

下午懒散地读书,两本书交替着读。晚上出门散步,看到路旁的月季依然开得灿烂。于是想起校园里那些美好的事物,比如校园里的两排法国梧桐,每天在校园里穿行的时候会看到它们,有的同学还捡拾了好看的叶子加在书本中间,真有审美阳光!每天走在中心道上,会看到一片两片梧桐树叶蹁跹,落在脚下,那掌形的轮廓,那成熟的黄绿色,还有被风雨侵蚀出的一些洞痕,都让人不忍心踩上去。也因为这些落叶,给校园增添了多少冬日的诗意啊——看到它们,你会想起很多诗词句,什么“梧桐更兼细雨”,什么“缺月挂疏桐”,什么“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什么“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小君子们,每天抽出两分钟,欣赏欣赏我们身边的风景吧。美,其实不远。

1

这一周,这一周的语文课,容量很大啊。《孔乙己》,《变色龙》等小说,过了一把阅读小说之瘾。《孔乙己》这篇小说,是我这学期备课时间最长的课文(两个星期,一直在思考教什么如何教)。我们看到孔乙己是大家的笑料,从头笑到尾;被人鄙弃,连小伙计都不耐烦跟他对话。好言一句三冬暖,孔乙己最需要的,是“好言”,是马斯洛层次论里“被尊重的需要”但是从未得到,得到的只是“凉薄”。年轻时候的读书生活和等级观念让他具有劳动能力却没有了劳动的积极性,懒惰,潦倒,不失善良本性。这就是孔乙己,一个旧社会会走出来的“苦人”。他在看客们的笑声中入场,在看客们的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大约的确死去。小君子们,愿世界再无苦人,望我们不做看客!

《变色龙》这篇小说,我们看到了多次变色背后是对权势的膜拜,对比了《水浒传》里差拨见林冲的情节,看到变色龙不分国界和古今,只要专制存在,变色龙就存在,因为变色龙的境界就是趋利避害的功利境界。我们还分析到,小说的讽刺效果,是通过对比和夸张实现的。我们以后写文章的可以借鉴呢。

《水浒》的宋江故事会,我们利用两节课来分享,周二晚自习,聆听了坤苗、媛媛、翔宇、永康、宇龙、苏文他们的分享,周四下午第三节,梦敏、柯冰、明勇、承激、子恩和航宇等同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宋江故事。这些同学较之前几次的分享,更为自然和从容,放得很开,为他们点赞!

这个周末,我们继续读宋江后面九个故事,写《宋江小传(二)》,并做出宋江的导读题。也可以在导读题后,提出来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或者是你的独特发现,变成问题,下周与大家分享。我想探究不只是在课堂上,好问题会激发大家继续读书的热情!

2

十一月的书信,我们一直在聊阅读,聊阅读的意义,阅读的原则和阅读时间的问题。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

阅读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有哪些意义呢?

阅读,能助力学习。大量的阅读,会提升你的阅读理解能力,会让你在读教材做试卷时,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题意,对各科学习都有好处;广泛而深远的阅读,构建学习的智力背景,智力背景越广阔,学习越轻松;对某些方面知识的阅读,相当于补充学习所需资料,就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二套大纲”,“第二套大纲”越丰富,理解新知识越容易。

阅读,能为梦想奠基。“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这是比尔盖茨曾说过的一句话。确实,能把自己的事业和爱好结合在一起,每天“沉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中,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读书,能帮助同学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书中,你可以间接地接触各种职业,在阅读中了解其他人并了解他们在做什么。这样在阅读的同时,你就会不自觉地对照自己,发现什么职业更适合自己,自己最为喜欢。阅读不仅滋生梦想,实现这种梦想的能力,也通常只有通过阅读来获得。所谓读书改变命运,尤其在这样一个智识时代,一个人的创造力、与命运议价的能力,往往来自于阅读,来自于从阅读中一点点积蓄的力量。

阅读,能塑造健全人格。初中阶段正是你形成稳定的人格的时候,你会养成怎样的性格,形成什么样的品格,家庭薰陶很重要,然后就是阅读的影响了。而阅读名人传记,则会对你的人格形成产生有益的影响,比如政治方面的《林肯传》、《罗斯福传》,文学家传记如《名人传》、《苏东坡传》,当代名人传记如《比尔盖茨传》、《爱因斯坦传》等,这些名人伟人身上的卓越品质,会给你的人格以深刻的影响,你在阅读中碰到一位气质上与他相近的名人伟人,那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更何况,那么多古今中外小说,塑造那么多人物形象,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着他们的良好薰陶。

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与大城市孩子相比,我们的各种文化条件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阅读,是缩减差距的重要途径!与大家分享教育经典书《朗读手册》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既然阅读如此重要,我们该读哪些书呢?建议同学们阅读的时候遵循三个原则:高趣味,大容量,结构合理。

高趣味。远离垃圾图书,远离低级趣味的阅读。中国古代有个词评家叫严羽的,曾说过一句话: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我们要注重书籍的品质。。

大容量。就是要尽可能的丰富,包括数量上的和种类上的丰富。数量上,我倡导海量阅读,尽力弥补小学阶段读书太少的缺憾,世界上有那么多好书等着大家用目光吻醒!种类上,建议大家不要只看喜欢的类别,博览群书。

结构合理。在饮食上,我们要不偏食,不挑食,营养搭配合理;在阅读上,我们也要建立一个合理的阅读结构,构筑合宜的大脑。也就是说,不仅要兴趣出发选择要阅读的书籍,还要兼顾到学习,读一些能创建智力背景的书籍,或者叫学习上的第二套大纲图书,还要有丰富精神生活的读物,读那些能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的图书,拓宽知识面的科普、人文类书籍阅读等等,把握合适的比例,避免精神发育不良。

关于阅读时间,我的建议是:抓住日常零碎时间,用好周末整块时间,珍惜假期阅读时光。阅读时间从哪里来?从零碎中来,从自我管理中来,从玩与读的取舍中来,从对时间的珍惜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中写道:“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教师如此,学生也是如此。阅读,然后知不足,促使人努力学习;学习,然后知困,进而更主动阅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踏上阅读之路,相信阅读的力量,坚持深广阅读。阅读这一持续的行为,会使我们的学业之路延伸更远,会引领我们走向更远更美好的远方!

3

小君子们,我们的晨诵,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君子兰班人格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一方面学习知识,训练学科思维,提高学习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完善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的品德修养,这就是校训“学会做人,自强不息”传达的意思吧。

我们教室后墙上,早就挂上了君子兰班人格发展图谱,这张图谱是依据干国祥老师的设计制作出来的,它融合了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总结的人生四境界、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人格六阶段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语文课上、晨诵和共读的时候,我们经常联系这张人格发展图谱来讨论,但是一直没有给小君子们细致解读过。所以12月的书信,我们就聚焦这张图谱,理解其内涵,联系我们熟知的作品中和历史中的人物,还有自己,用图谱来反思、对照,发展和完善我们的人格,提升人格境界。

这封信,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百度百科中对“境界”是这样定义的: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修为,人生感悟。冯友兰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我们就拿上学这件事来说吧,不同的人对上学的意义理解真的不相同:有的同学是父母要我上学我就一级一级地上了,有的同学是看别人上我也上了,有的同学是为了与同学在一起玩,有的同学则是享受上学学习的乐趣,有的是想通过上学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有的同学则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冯友兰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什么是自然境界?冯友兰说,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其实我并不完全赞同冯友兰的观点,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小孩子做事学习,也是遵循意义先行的原则,即使模仿也是有目的的模仿,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几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只要是一个社会人,其境界就不会一直停留在自然境界,这就是我们图谱上八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放在一起的原因。

什么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我们可以这么说,人个人做事掺杂有功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功利境界。我们小时候为了不被惩罚而遵守纪律,而得到小红花而学习,就是处在这一层次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写这句话的人,把这句话当做至理名言的人,就是活在功利境界,他们不是享受学习的乐趣,而是为了将来凭借学习挣到大钱找到美女。我做一件好事,不仅仅为了帮助别人,更希望借这件好事出名,带来更多名利的好处,这也是活在功利境界。《儒林外史》里50多岁还在执着参加科举考试的范进,其实就在这一境界里。你还记得《水浒传》共读时,我们讨论的武松故事里的何九叔,他也是如此。

4

很多人,大部分时候,是停留在功利境界这一层的。但是在有些时候,他的境界会因某件事某个场景得到升华,超越功利境界,进入道德境界甚至抵达天地境界。

什么是道德境界?冯友兰认为,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曹文轩的《草房子》这本书里,秦大奶奶不愿意交出她的土地,村里在这块地上建了学校,她千方百计捣乱,这时候她的境界就是功利境界。但是后来她救了女孩乔乔,最后为了生产队的一根南瓜而死,她的境界就已经升华到了道德境界。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维克多·雨果的小说《九三年》里,侯爵用自己的自由换取三个孩子的生命的举动,也让他的人格瞬间得到升华。

什么是天地境界呢?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我想,这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比如宗教的创始人,比如神话里的如来等。

冯友兰认为,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小君子们,我觉得这世界上很多人是可以达到道德境界的,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即使在监狱里也不断用自己的才智为狱友谋福利,最后将监狱长送进监狱的银行家安迪;我们七年级学过的课文《植树的牧羊人》,那个默默种树的男人,凭一己之力,为很多人建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园。历史上人物,比如这学期我们了解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不也是如此吗?同学们也可以看看我们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5

小君子们,我们学习,我们阅读,我们参与何种活动,在这些过程当中,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人生境界也得以提升,超越环境的限制,让生命不断超越自我,朝向卓越,发展和完善人格。

推荐大家有时间看电影《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我是十年前看的了,我们没有时间共同观看了,就在这里介绍一下剧情梗概吧。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小君子们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剧情梗概,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观看电影,你会看到超越剧情的更深刻的主题。这里有三个问题帮助大家思考:1.辛德勒原本是一个奸商,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2.辛德勒死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纪念他?3.辛德勒原本处在哪种人生境界?后来呢?

好了,这封信就到这里了,祝我们大家在努力学习与工作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你们的,王老师

2021.12.1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