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星星:在苦難面前,知識文化不過就是一張紙而已!

《一九四二》這部電影,是一部災難片,更是一部教育片。某種程度上,給不成熟的人上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教育課。

故事講述的是:1942年,河南旱災和蝗災,使莊稼顆粒無收,人們沒有喫的。同時,日本兵的來犯,勢必要有國民黨的抵抗,這就意味着要向河南人徵糧。主人公範殿元,是一個地主,他家裏糧食囤積很多,很快就遭到長期處於饑荒的鄰村覬覦。

他們喫白食後,順帶挑起事端,將東家的糧庫搶劫一空,最後一把火燒掉,兒子也在混亂中死掉。東家不得不同着逃難的人外出陝西去避難。

國內國際戰勢的風雲際會,國黨指揮者的不重視,加劇了河南的災難程度。日機的轟炸,國黨的放棄,致使三百萬人死於這場災難中。而範殿元和瞎鹿的一家不過就是這場災難中,衆多逃難者中的一個縮影而已。範殿元的女兒星星,在這個故事中着墨不多,如果單獨提出來,也是一篇生動而又尖刻的故事。

星星是一個在外上過學的女子。在那個年代,范家有錢有勢,女兒上學是很自然的事,也算是小有一點知識文化。

星星一出場,是抱着一隻黑貓。不要小看了這隻貓,它在星星的心中,是人生某種東西的象徵。她不願跟着父母一家去逃難,想去學校找同學。範殿元好說歹說,還試圖讓暗戀她的長工栓柱說服她,結果還好,又一道去了。

接着是星星喂貓喝小米粥的情形。她嫂子在旁說:這年月,人都喫不飽,還養貓?星星說:我把我的那份給貓喫,行了吧?星星對貓的執拗,暗示了對人生的執拗和某些堅持,就像在極度的飢餓中,栓柱拿千金難買的餅乾誘惑她,星星都沒答應。而花枝卻爲了一點喫食,甘願拿自己的貞操去交換。這種堅持,是知識分子中常常能見到的,也是區別於花枝這種市井小民與“洋學生”的標誌!

范家在逃難中,在日機的轟炸中,失去了馬車,以及所有的糧食和銀元,變得和所有的逃難者一樣了——沒有喫的,全靠喫樹皮和木頭充飢,在巨大而又嚴峻的饑荒面前,這纔開始考驗星星的人性了!

嫂子生孩子後,身體虛弱,沒有喫的。範殿元自責自己沒有什麼給兒媳婦熬口熱湯喝。父女倆相視,都想到了那隻貓。於是,貓就被做成了湯。在這幕劇中,星星把書本一頁頁地撕下,投進了熊熊大火中,燒掉了書本,連同自己的文化知識也一同燒掉了,在生死關頭,知識文化不過就是遠在天邊的星星,沒有實質價值。

在這裏,我不是在宣講知識無用論,而是特意烘托出這場災難的嚴重性,使得人在極度的飢餓中,精神也是無法再考別的任何東西去支撐了。

星星最後也喝了貓湯。

最真愛的東西都守不住了,人活着,還有什麼意義,既然沒有了意義,這樣的身體,這樣的靈魂,不過就是行屍走肉罷了。可是,若這具身體還能換來爲家人保命的喫食,也是好的,算是物盡其用了吧!所以,最後,星星賣了自己,換來四升小米。

在賣的過程中,本來人家沒看中她,看上的是花枝,星星卻一下子掀掉了斗篷的帽子,露出了自己俊秀的臉龐,還說自己能識字,上過學。這無疑讓人刮目相看,很快就被買走。

到這裏,按說對星星的塑造已是很深刻了,但編劇並沒有放過星星,停止貶損。喫飽了飯的星星,伺候一個跟自己父親差不多的男人,卻因爲喫得太飽,蹲不下去,尷尬難堪,尊嚴盡失。

往昔的千金小姐,上過洋學堂的富家小姐,一下子淪爲伺候人的花樓女子,成爲這俗世中,只爲喫飽穿暖這類事忙碌的胭脂俗粉,這類似《紅樓夢》的起落人生,怎能不叫人墮落和沉淪呢?

影片中最後交代了星星的結局:戰爭結束後,星星曾寄錢給父親,卻從未回家過,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她無法面對往昔的自己,愧對自己曾經高傲的靈魂。在苦難面前,她選擇了退縮和妥協,賣了自己,換來家人和自己的安康,這是她敢於犧牲的品質,是她的認知,促使她必須要這樣做的。

她選擇了孝道,卻需要犧牲自己的尊嚴。

而情勢好了,她卻再也回不去了!這種悲哀的人生,她無法面對,更不會再像無事人一般回到自己的家鄉,面對曾經的往昔而無動於衷,平靜生活下去,唯有在一個別人都不瞭解她過往的清平世界中,了此殘生。

故事還交代了花枝的命運:16年後,花枝與兒子團聚——一個俗世中只爲喫飽穿暖的女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有着自己思想和靈魂的女子呢?她們在這紛亂塵世中,都有着要守護和堅持的東西。爲此,哪怕要犧牲自己作爲代價,也甘之如飴,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對女性的深刻影響所致。

影片不但在塑造苦難對人性的影響,更刻意着墨於女性在苦難中的抉擇。她們往往寧願犧牲自己,敢於犧牲自己,來換取親人的安寧。與其說是一部災難片,不如說是一部謳歌女性高尚品質的佳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