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苦難過後,命運總會發給你好牌!

電影《一九四二》,是在2012年上映的。影片主要講述了在逃難中發生的悲慘故事。

主人公範殿元,是河南省一個村莊的地主,擁有衆多的土地,家境優渥,兒女雙全。相比較於當時的地主,範殿元算是稍稍有些善心的有財地主。他也會像衆多的地主那樣精於算計,在緊要時刻,拿錢糧來交換。如果不是一場大旱災,可能他的生活就這樣平淡無奇的過完一輩子了。

旱災的拉鋸,使得村中和鄰村的人,莊稼歉收,喫就成了首要的緊急問題。俗話說:狗急了跳牆,人也是一樣的,被捱餓逼急了的鄰村人,拿着棍棒等破壞性物件,來到范家喫白食。東家範殿元情知抵不過,就先好喫好喝的款待,暗中卻派長工栓柱去叫救兵。

途中遇日本兵,回來報告東家,被喫白食的聽到,東家的詭計被戳穿,憤怒的人羣挑起事端,混亂中燒殺搶掠,把范家洗劫一空,兒子也在混亂中被殺死了。東家拉着一車糧食,帶着一家人在去往陝西的路上避難。之所以說是“避難”而不是“逃難”,是因爲東家早在旱災時就已經轉移了財產。出門只是爲了躲避鄰村和日本兵的索取無度。

一路上,遭遇匪蔻的騷擾和日軍飛機的轟炸,逃難人羣死傷無數。他們也在這樣的環境下失去了親人,經歷着飢餓對人性的殘酷考驗。

凍死的,餓死的,炸死的,人們流離失所,糧食沒了,板車也沒了,甚至到了賣兒賣女的程度。東家的女兒寧可賣了自己,也不願看着一家人捱餓;栓柱和花枝結婚第二天,就讓栓柱賣妻,換來喫的養活一雙兒女。最後在逃往陝西的火車上,和東家,兒女失散。栓柱爲找兒女,遇日本兵寧死不屈,被殘忍殺害!

東家到陝西后,發現范家唯一香火——剛出生兩個月的孫子留成,被自己悶死了,一時心灰意冷,就往回走。按他自己的話說:反正都是個死,要死也要死的離家近點!途中看見一個小女孩,在已死去的親人身上哭,就收留了她,後一起回到河南。

《一九四二》和餘華的《活着》很相似,都是人間苦難史,主人公所有的親人都離自己而去了,只留下自己獨自存於這無情的人世間。當所以的災難和痛苦都過去了,主人公依然頑強地活了下來,這是在歌頌人類最偉大的品質——再怎樣殘酷的災難,總是抵不過人的,也總有過去的時候,只要能夠坦然面對,災難痛苦就像流水一樣嘩嘩趟過。

著名學者曾仕強曾說過:人生就是不斷地進入到水深火熱之中的!這也正是範殿元和王富貴最真實的寫照。東家遭受的磨難不僅是流離失所被轟炸的危險,最緊要的是生存問題,喫的問題。木頭喫完了,樹皮喫完了,孫子的媽媽餓的沒有奶水,也死了,老婆餓死了,女兒實在忍不下去了,賣了自己,換了糧食給父親,自己雖然苦着但也能喫跑了。

即便是這樣的苦,我們看到東家的善良,依然是這苦難叢中的一朵花,他的善良得到了佃戶瞎鹿的幫助,她們的板車幫他載上了臨產的兒媳婦,他們結成了一個共同體,一起對抗苦難。

整部影片中,主人公東家,不是一個我們想象中的唯利是圖的財主,奸詐狡猾的人,而是塑造了一個在苦難中拼命頑強的抗爭,雖還是以升來接濟佃戶,幫助佃戶,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算是有很高的覺悟了。這點也正是人性複雜的體現!

片中的下半部幾乎都圍繞着喫,講述了花枝一家和東家一家的窘迫狀況。苦難,把東家和佃戶以及長工,等各個階層的身份差距都淡化了。栓柱是長工,最初逃難時,他不願跟去逃難,是東家說有一車糧食,還怕餓着,栓柱才動了心,後來東家沒了糧食,他還是跟着,這時候卻是不跟着也沒辦法了,是走一步算一步。

結尾處,看着好像沒什麼希望了,栓柱死了,花枝遠嫁他鄉,兩個孩子在火車上也走散了,女兒星星賣掉了自己,出生不久的留成也死了,所有和東家一起來逃難的都七七八八的離開了。苦難,讓所有的人都選擇了各自的生活,死也是一種。

可是最後,編劇卻安排了東家收養了,誰也不認識的小女孩,而且十五年後成了原著的母親。苦難是打不倒人的,無論有多強悍,也總有人頑強地挺了過來,也總有看似沒有到希望遺落在人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