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就做吧,反正都會後悔

有人說,小孩才做選擇題,成年人是都要。

但只有經歷過,或許纔會明白,人生這道選擇題不僅無解,還貫穿了人生始終。

比如高中文理分科時,你糾結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科,還是大家口中好找工作的理科;

畢業後,是留在大城市闖一闖,還是聽從父母的安排,回老家過穩定日子;

28歲時,堅定當不婚主義的你,也會因爲身邊人的灌輸,開始搖擺......

所以,每到選擇的時刻,你都會猶豫不決,就怕未來的自己後悔。

但其實,就像網上說的:

“巷子裏的貓自由卻沒有歸宿、圍牆裏的狗有歸宿終身都得低頭,人生這道選擇題,不管怎麼選都會有遺憾。”

我們面對的諸多選擇中,也總會有讓自己後悔的選項,只是一個或很多個的區別。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也不是深思熟慮後的猶豫害怕,而是敢於選擇並且勇於承擔的勇氣。畢竟,做不做,都有可能會後悔。

01

不滿足現狀,纔會時常懷念過往

我時常在想,如果當時留在了自己喜歡的城市,堅持了喜歡的工作,如今會怎麼樣?

越這麼想,就越懷念剛畢業的那段日子,雖然磕磕絆絆、懵懵懂懂,但那份衝勁、美好卻是如今再也回不去的嚮往。

直到我跟當初留在外面的朋友聊天,才發現,原來他們也在盤算着離開。他們也會在夜深人靜時想起,如果當初選擇回家,是不是現在早已成家,安穩度日。

我們似乎總是這樣,那些越得不到的,就越想要。

也因爲長期過着同一種生活,難免讓人感到厭倦,然後只能把消極的現狀,都歸咎於過往的選擇。卻完全沒有反省,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

事實上,我們都很清楚,就算當初我們做了別的選擇,也不見得會比現在更好,甚至一樣會不滿意,會後悔。

於是好像就又回到了那句,“不管你做什麼選擇,都會後悔。”

所以,那些對當下不滿意的人,最常做的事,就是回望過去。卻從沒意識到,導致自己沉浸在後悔情緒中的,根本不是當初做的選擇,而是,沒有在做出選擇後爲之不懈努力的自己。

選擇總是要後悔的,但區別在於,後悔的輕重程度。我們也無法左右日後的後悔,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很努力地把當下的選擇,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把後悔減少到最小。

02

選擇無法兩全其美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怎麼選都會後悔,那選擇就不重要了嗎?

並不是。

跟大家分享這樣一個故事:

加菲貓走丟後,被賣到了寵物店。它很難過,也很擔心主人會思念它。

但就是有個清晨,主人正好走進了這家店,並且看到了它,把它再次買回了家。

故事的最後加菲說了句經典的話:

“我永遠不會去問主人,那天他爲什麼會走進寵物店。”

的確,丟了它,主人肯定非常痛苦,只能再買只寵物來填補內心的傷痛。

但對它來說,如果主人不來,它就再也沒有機會與主人重逢。可主人來了,就意味着對它的放棄和背叛。

最後它選擇不問,是因爲知道沒有兩全其美的選擇,我們只能忠於自己想要的結果。儘管這種看似有利的結果背後,可能深藏着一道傷痕。

這也就是選擇的意義,選擇並不是意味着完美的人生,相反,它的權衡利弊,是希望我們能夠選擇一種相對遺憾較少的人生。

很多事,總是在矛盾中選擇,在選擇上矛盾。

世間安有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有舍,纔有得。

怎麼選都會後悔,並不是說選擇不重要,而是告訴我們需要在選擇時乾乾脆脆,選擇之後亦不後悔。

03

沒有最好,當下便是最好

道理我們都懂,但爲什麼在選擇時還會猶猶豫豫呢?

因爲這個世界構建出了許多衡量利弊的標準。

當你按這些標準去選擇時,常常會感到後悔。這並不僅僅是“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在作祟。

心理學家Sheena Iyengar認爲:利弊分析法會給人們一個錯覺,讓人們誤以爲自己在做最理性的思考,但其實過程中往往忽略了真正使我們感到幸福的因素。

比如身邊的人總會告訴我們,雖然工作辛苦,但只要有晉升空間就是值得的。但如果這個結果還是無法消解這份痛苦,那麼我們就又會回到迷茫之中。

所以,想要做好選擇,我們應當把注意力從外界的標準中移開,然後迴歸到“自我”身上。

沒人比你更瞭解你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人生不只有二選一,如果兩個選擇都讓你猶猶豫豫,那就皆不是良選,倉促選擇因爲也只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敷衍。一旦選擇,就要相信,當下便是最好的安排。

想做就去做吧,不要頻頻回頭,做那些無意義的“如果當初”,因爲沒有如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