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沙拉,村巷裏隱藏着明朝久遠的故事

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迤沙拉,看似平常的村巷裏面,隱藏着的卻是明朝久遠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追隨郭子興起兵反元。後來,他拉起自己的軍隊並渡江攻克集慶。先後打敗陳友諒、張士誠軍,招降方國珍部。平定南方後,兵鋒直指北方的元朝政權。

1368年,乘着北方的混亂,派徐達從河南、常遇春從山東起兵北伐,兩路大軍互相呼應,齊頭並進,會師於德州,直逼天津直隸。元順帝率百官棄大都而去。明軍乘勝蕩平中原、西北和遼東諸地。

據守雲南的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返回漠北的道路已經阻斷。朱元璋派使節招降被斬,龍顏大怒,派兵征討。

洪武十四(1381)年,朱元璋令穎川侯付友德爲帥,沐英藍玉爲副將,領兵30萬征討雲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洪武開滇”。江蘇及鄰近幾個省徵招的青壯年新兵,在當時南京城郊外的大壩柳樹灣較場集結、編練和合成。成軍後向雲南開進。大軍進入貴州後,在普定與元軍打首仗,獲勝後乘勝進軍圍攻昆明。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眼見城池將破,棄城逃至昆明城外一個小寨子時,親隨逃散,走投無路,刎劍自殺。

攻克昆明後,付友德分兵平定雲南全境。

平滇後,付友德和藍玉率領10萬兵卒班師回朝覆命,留下近20萬大軍由沐英統領,分兵駐守雲南各地,史稱軍屯。爲了開發雲南,明朝還組織了大規模的民衆和商人入滇,史稱民屯和商屯。這些措施的實施,彌補了雲南的人口,安定了社會環境,促進了生產恢復和經濟發展。

由於是靠征戰平息的,爲防止元朝軍隊殘餘勢力和當地勢力復叛,這20萬大軍一直不敢撤回。這些遠離家鄉的徵人就永遠留在了雲南。身負軍籍,他們不敢擅離職守,因爲那樣會連累故鄉的親人。後來,朱元璋駕崩,其長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朱元璋四皇子朱棣兩次起兵終於篡位成功,史稱明成祖。之後遷都北京。他們對朱棣篡位是不認可的,這可以從迤沙拉村民家中香案牆上寫的"天地國親師"上得到證明,把中國人家中通常寫的"天地君親師"巧妙地作一字改動,其心意昭然若揭。

朝廷大事不斷,早已顧不上這些戍邊的將士。沐英在麗江建沐府,從流官變成了土官,子孫世襲其爵位。其下的將士,以XX營、XX哨的建制,分兵駐守雲南各地。戰事平息,駐守之地再無硝煙。關山萬里,回鄉無望,漫漫長夜,徵人們把對江南家鄉的思念化作兩行清淚,拉進二胡的傾訴裏,吹進羌笛的幽怨中,彈撥在琵琶的清音裏,演繹出了談經古樂那特有的江南絲竹韻味。“關山萬里故鄉遠,徵人一去不復返。日思夜想歸無計,佳節思鄉淚成行。"是他們境況的真實寫照。

迤沙拉作爲西南夷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附近應該有軍隊駐守。時光流逝,標緻的漢家小夥子們都到了成家的年齡。營寨外勞作的彝家阿咪子吹着動聽的口弦,熱辣辣的目光撩撥着他們年輕的心鼓。眉目傳情的互動中,他們的愛情修成正果,轉兵爲民成爲他們最後的歸宿。

古話說,到哪山就唱哪山的歌。這些兵卒孑然一身,要想在當地安家,必須要入鄉隨俗,方能融入當地的社會。他們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變更族別,從漢族歸化爲彝族。這種風俗並不爲彝族所獨有。在現實社會,外族人要與回族人通婚,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歸化爲回族。二是上門入贅,付出的是自己的孩子三代不能隨自己姓的代價。他們或許是出於自願,或許是出於無奈。不管他們究竟出於哪種情形,作出這樣大的兩個改變,代價還是很大的。從每戶人家的族譜中都清楚地寫明祖籍是南京大壩柳樹灣這一點看,可以理解爲他們內心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抗爭。似乎在向人們宣示:我不是真正的彝族人,我的祖先是漢族人,明朝時期,他們從南京來。在村裏流傳至今的談經古樂,是他們思鄉情緒的拆射和渲泄。

在中華民族的演化歷史中,普遍的情形是少數民族歸化爲漢族,漢族歸化爲少數民族的情形比較少見。在當時那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下,這些軍屯的漢家小夥子們作出的這兩個重大改變,使迤沙拉成爲全中國罕見的漢族歸化爲彝族的上門女婿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