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隔離與衝突——當代社會生活之怪現象

通過在網上關於種種話題的討論,我想大概已經明白了一件事: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和我們意見不同的人,並且我們與其中很多人的分歧已經深刻到了幾乎完全不可能說服他們的地步。那麼,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況?爲什麼我們同樣生活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有這麼大的差異?並且當我們爲許多舊的問題爭論了許多年之後,依舊無法達成一致?我認爲這種怪現象背後有着自然的邏輯,但是也預示着必須警惕的矛盾風險。我願意把這種怪現象和矛盾本身,稱之爲“心靈的隔離與衝突”。

我們在同一個社會生活的個體之間,爲什麼會發生“心靈隔離”的現象?對此,我們有必要來分析一下心靈形成的過程:生活、從小到大的生活就是成長。成長來自書本、學校和家庭,也來自個人對於所見所想之物的反思。由於不同人的這些條件都是大相徑庭的,所以自然會在成年以後形成完全不同的三觀。所以,按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造成我們心靈隔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存在”本身之間已經存在着相當大程度的隔離。排除自然地理那些不會造成本質性分歧的因素之外,我們社會的隔離實際上就是社會的各個部分發展得很不平衡,無論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都是這樣。並且,由於現在我們這種分歧的激烈情況,我們幾乎可以認定,這種“社會不平衡”的發生範圍,基本已經縮小到一家一戶的範圍。也就是說,僅僅在我們的家庭之間就在各個條件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不過,由於這篇文章的主題並非是“平等”,而是“溝通”,所以我們在這裏不去討論家庭差異的細枝末節,以及對它的處置態度。也就是說在我們找到了導致“心靈隔離”的社會存在這一個原因之後,還要去尋找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爲什麼我們未能及時消弭這些分歧”。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情況下人越老,思想觀念越是頑固,越是難以脫離年輕時的樊籠。所以,爲了避免將來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應該及早進行溝通,以彌合我們之間的裂痕。然而,一個阻礙我們溝通的原因是我們的社會生活,自入學時候開始就被安置在極其穩定而彼此幾乎互不相交的軌道上。在大學之前,這條軌道的重點是高考。並非說我們在校園生活的範圍內從來沒有過同學情誼和共同生活的經歷,而是限於我們學習和高考主任務的控制與引導,我們沒有人把與他人溝通當成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以至於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的時候,也頂多是大事化了、小事化無,或者說是彼此心有不忿,但老師卻並不在意。那麼到高考結束後,我們進入大學,之後又進入工作,集體生活就越發從我們的精神世界裏消失了。室友往往是很冷漠的,而同事雖然不乏熱情的存在,但所有的溝通和討論主要圍繞工作任務展開,很少涉及私人對社會種種問題的看法,或是不會深入。這樣,我們又失去了充分討論的機會。

說到底,“就社會上發生的種種現象達成一個共識”,這很少成爲非專業人士之外的訴求。我們大多數人通過網絡互相連接之後,希望尋找的是圍繞自我意見和情感立場爲中心的共鳴。我們經常借用各種非實時性的論壇、貼吧發泄情緒,或是提出自己還不夠成熟的意見,然後等到他人的評論,之後就是矛盾的發生。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過雙方就某種意見達成各自主觀上一致的理想情況,但歸根結底,它體現的不是一種有效的信息交流過程,缺乏明確的客觀性規則。

所以,“有效討論規則的缺失”,成爲“互相隔離的社會存在”和“對溝通本身的漠不關心”之後的第三個造成“心靈隔離”的重要因素。這三個因素又互相作用,使得我們心靈的距離越來越大,使得我們造成共識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使我們的社會日益原子化。一旦我們的社會真的變成了人人漠不關心的原子化狀態,那麼對社會上發生的一切問題都將是沒有改變的能力的。面對各種資本、權力腐敗的亂象,我們將只能坐以待斃,因爲我們缺乏自我組織和表達組織共識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所提供的公共生活和公共服務的質量便是難以預測、難以理想的。但因爲我們之中許多人擁有較高的地位和經濟條件,即擁有較好的“個人生活和個人服務水平”,如同坐在熱氣球上一樣,所以他們對基層公共服務中出現的坑坑窪窪漠不關心。而其他人見到這種情況之後,也把解決自己可能遇到的社會問題的唯一方法看作擡高自己的階層,結果就是放任社會的不平等,並且作爲承受這種不平等的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主體,彼此心靈隔離而又衝突。這不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