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園》——一部女性視角的《活着》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屬於小朋友的節日。即使不再是孩子,可我還是希望我讀到的每個故事都如童話一般有一個完美的happy ending。

可現實總是事與願違……

當初讀餘華的《活着》,做了好幾年的心理建設,2020年12月26日開始讀,於12月28日讀完,可能是之前通過一些影視化的作品和別人的零碎推薦知道了文中大部分情節,讀完心理有觸動,但是是在我的心理預設內。

而讀完這本屬於梁秋園的《活着》,着實讓我的心又狠狠的疼了一回。

梁秋園,生於1914年,少年喪父,中年喪偶,晚年喪子。秋園生了五個孩子,帶活了三個,夭折了兩個。秋園自己活到了八十九歲。去世前那幾年,她常說的話是:“不是日子不好過,是不耐煩活了。”

秋園的一生,是那個時代一個普通女性的一生的縮影,卻是屬於她自己的不普通的一生。

一九三二年,從洛陽到南京

秋園是洛陽“葆和藥堂”梁先生的閨女,上面還有兩位哥哥。腳裹了一半放開了,還在私塾讀過一年書。中學畢業之後嫁了國民政府參軍處上校楊仁受,隨夫來到了南京。

一九三七年,從漢口到湘陰

1937年十二月日軍攻陷南京,數月之後,南京大屠殺發生了。十月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仁受放心不下家裏的老父親,於是帶着妻兒來到了自己的家鄉湘陰。

仁受由於種種原因遲遲不能去國民政府赴任,職位在兩年後被除名,錢財也在日常開銷和被別人騙中漸漸用光。當了鄉長之後不不忍欺壓鄉民,看不慣其他官員作威作福,遂辭職在家。之後又當了田糧局局長,這也是個清水衙門,日常工資都發不出。即使有了點錢他也去救濟別人,家中積蓄所剩無幾,秋園爲了養家,便去了花屋小學教書。後來山起臺中學聘請仁受去教書,一家人也算是團聚在一起。

新中國成立以後,經歷了土地改革,“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一家人不僅要忍受着貧窮,飢餓,無望,還因爲成分不好,必須要一直低着頭,活在別人的歧視中。這中間的故事,不是我用語言能夠描述的,希望你能自己去讀。

一九六零年,從湖南到湖北

仁受四十六歲時去後,秋園讓老二子驊去讀書,只有讀書纔有出路。秋園自己則帶着培三和田四,兩個孩子,爲了生活逃到了湖北,靠着替村裏人做衣服養活家人。後來清理外來人口,爲了繼續呆在湖北,嫁給第二任丈夫王承恩。第二任丈夫去世後,她也就從湖北迴到了湖南。

一九八零年,從湖北到湖南

秋園四十六歲去湖北,六十六歲回湖南。人生的最後的二十多年都在賜福山度過。

秋園的一生,就像她自己所概括的那樣:

          一生嚐盡酸甜苦辣

          終落得如此下場

我用了三天讀完這本書,讀完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些思考在我頭腦中應運而生。

女性

那個時代的女性,因爲家裏養不活就去別人家當童養媳,因爲生了女兒就要被罵賠錢貨,因爲是妻子,就要成爲成爲丈夫的附屬品。所秉持的思想就是:“嫁漢嫁漢,穿衣喫飯。”秋園也是如此,嫁給仁受之後,仁受就是她的天,如父似兄。秋園把一切想得很簡單:仁受說去哪就去哪,仁受說怎麼辦就怎麼辦。仁受因爲生病,無法養家,她撐着一個家,教書,幫別人做衣服,甚至出去要飯,幫別人做衣服。別人因爲她曾是官僚太太,歧視她,欺負她,她忍着。生產隊冤枉她偷別人家的雞,批鬥她,她因爲月經腿上流着血,還被男人們推來推去,她忍着。有人欺負她,撕扯她衣服欲侵犯她而未遂,仁受沒問原由,給他拿來菜刀和繩子,讓他爲了守節去死。她只留着淚說了一句:“你真惡!”

那個時代的女性,沒有選擇。要從父,從夫,從綱常倫理。自己好像只是一個工具,不必有自己的思想。

秋園所承受的苦與遭受的惡,她肯定覺得委屈,也曾抱怨過,可日子還得繼續過着,她必須忍受一切才能活着。

生死

此刻,我很想問秋園一句:“如果你知道你的一生會是這麼度過,你還會選擇來人間走這一遭嗎?答案不得而知。

秋園未嫁時,兩個嫂子於同一天死於沉船事故。秋園的父親,半個月後死於疾病。秋園的女兒夕瑩不知什麼原因生命停留在了童年時。秋園的丈夫仁受,四十六歲去了另一個世界。秋園的兒子田四15歲於上學途中被淹死。秋園的第二任丈夫爲了不拖累家人,喝農藥而死。

秋園的一生彷彿一直在失去,而她也想過死。夕瑩去世時她痛不欲生,培三的出生讓她重燃生的希望。田四被淹死時她也想過死,可是想到吊死之後的樣子會嚇到親人,自己還有三個兒女,不能給活着的兒女帶來痛苦,她繼續活了下去,一直活到了八十九歲。

我一直想從文中找到一些甜甜美美的時光,是沒有結婚時還是剛剛與楊仁受結婚時那段時間,是她個丈夫都做教師那段時間還是晚年與大兒子子恆一起生活在賜福山的那段時間?我沒有答案。

不過轉念一想,秋園的這苦難的一生,其實所求不多,無非就是活着。她一直活到了八十九歲,她的一生其實也算是圓滿。

佛教講輪迴,今生喫苦行善,來世必定享福。秋園不信佛,但我知道秋園下一世一定很幸福,因爲這一世她吃了太多的苦。

善良

我們現在經常會說,你的善良要帶點鋒芒。可秋園的丈夫楊仁受對他人施宇的卻總是無條件的善良。

別人當鄉長,當局長爲了撈油水,他卻總是用自己家裏的錢物去幫助其他人。對於除夕來他家偷東西的人,瞭解到他家裏堂客(老婆)生病,孩子也都沒東西喫,就主動給人家二十斤糧食。

這樣的純善之人,雖然只活到了四十六歲,但他的善良卻是有回報的。

因爲成分不好被抓去問話時,家裏妻兒遭受歧視與飢餓,人人避之不及。那個除夕夜他幫助的人現在成爲了貨郎,跋涉十幾裏,給他家裏送來了糧食。

自己的女兒之驊逃往江西途中,在火車站遇到了朱義生。他說:“你父親是個大好人啊,想不到落到了這個地步,連累了子女。在山起臺時,我還抱過你呢。”正是在他的幫助下,之驊度過了當時的難關。

所以,善良之人還是會有福報的。

讀書

本書還有花了大量的篇幅寫了之驊,也就是本書的作者楊本芬。十幾歲纔讀書,大雪天去上學,爲了不讓鞋子溼,光着腳去學校。午飯就是一點點炒的小麥,餓得再狠也要去學校。家裏實在沒辦法支持她上學,她上了小學之後就在家幫着秋園撐起這個家,起早貪黑掙公分,大冬天光着腳在河裏撈河草,爲了有口喫的去要飯……父親去世後,母親讓她去讀書,還沒讀完學校倒閉了。回家也是拖累家裏,爲了擺脫自己的命運,選擇了逃往江西。後來遇到了丈夫喬木林,生了三個孩子,每個孩子都上了大學,圓了她沒能完成學業的夢。

這本書是之驊於廚房中等湯沸騰間隙間寫作,爲了記錄,爲了不被遺忘。

讀完這本書,我記住了秋園,也記住瞭如秋園一般的許許多多的女子。看到了她們的苦難時光,也由衷欽佩她們從不向生活屈服的倔強。

其實生活不過如此,僅是活着而已。每個普通人的一生,都有屬於自己的傳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