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丢掉多余的烦恼

既然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源自于人际关系,

那么也一定有改变它的方法。

这就不得不说到“课题分离”了。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我们就从人际关系的起点来讲起。

我爱你,与你无关。

我始终记得初中老师讲到的这一句。

当时认为爱是两个人的事情,怎么可能无关呢?

再就是佩服张爱玲的洒脱,即使当时汉奸胡兰成跟其他人约会。

但是从阿德勒的学说角度,张爱玲是做到了课题分离的。

张爱玲为恋爱的结果承担所有结果,也不在乎周围人对她课题的干涉。

处在课题分离的状态,她应该是十分“自由”的,

因为没有人际关系的烦恼。

同样的,我信任你,这与你无关。

这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信任你,这是我的课题,我为这个课题承担后果;

而你可能会背叛,也可能会加深我们的信任,你对我信任的反应或者看法是你的课题,我无权干涉;

其实图书到这里,就能初窥门径了:

我怎么做是我的事情,你怎么想是你的事情,你无权干涉我做事的方法和行为,即使我做的事情你可能会讨厌,但是我有被你讨厌的勇气。

回到主题,课题分离后,其实会发现烦恼会减少很多。

阿德勒将人生经历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3个目标:

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我就举三个例子来强化大家对于课题分离的理解。

01.

孩子成长

假如你不爱学习、不喜欢听课也不喜欢写作业、还有网瘾,

那么你的父母会怎么做呢?

按照中国式家庭理念,

要么是送去培训班补课;

要么直接上手混合双打;

再过分一点找一下“电击王者”杨永信;

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会觉得你会喜欢上学习吗?

这也恰恰像小时候父母经常对孩子“强调”的:

你学习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我们学习。

而行动的事实却截然相反。

肆意干涉孩子的学习最终反倒引起孩子的烦恼。

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想问题:

当眼前有“学习”课题的时候,需要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即谁为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承担责任。

当然,并不是纯放养,放着孩子自生自灭,

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加以守护。

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

在他想要学习的时候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自己求助的时候不指手画脚。

简而言之:

把马带到水边,但不强迫其喝水。

02.

高考填写志愿

当你辛辛苦苦从高中升入大学,面临着填写志愿的问题。

“你一定要圆我们的梦啊,一定要填xx大学xx志愿,不然我就跟你断绝母子关系。”

你父母痛哭流涕地对你说这些,你会怎么选择?(电视剧剧情,皮一下)

顺从父母的意思当然没错,但是这个真的是自己选择吗?

也无怪于很多省内成绩优秀的学生,填写志愿都想往外地跑。

因为不想被束缚,想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的人生。

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想问题:

当眼前有“人生”课题的时候,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父母会为你的选择承担后果吗?

你怎么选择你的人生是你的事情,

而父母怎么实现他们的“遗憾”是他们的事情。

将自己的课题分离,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顺从父母的意思可能会暂时让父母满意,但是随之产生的烦恼会一直挥之不去。

父母的缺憾强扭了我的人生,那我人生的缺憾该向谁讨回呢?

03.

职场厌烦工作

大学毕业后,你四处海投简历,终于面试了一家公司。

但是在工作中,领导对自己不管不顾,边缘化处理你的事情,甚至也不好好听取你的意见。

而因为工作,你又好像不得不去迎合他。

日常工作却因为这件事郁郁寡欢,不想工作:

从弗洛伊德的角度可能是领导对自己不好所以不想工作,如果换个领导或者没有这个领导,我就可以更好地工作;

阿德勒是将原因反向,因为不想工作或者不想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在内心制造一个无能的领导;

其实不管归因如何,依旧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想问题:

当眼前有“工作”这个课题的时候,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领导会为你选择工作的态度承担后果吗?

领导不管不顾,边缘化处理你是他的课题,没必要委曲求全。

而自己该做的是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处理好自己的“工作”课题。

为自己的工作负责。

认清了课题分离,就能很好解决一些由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烦恼。

后面我们抽时间再聊聊“共同体感觉”,不过我感觉这块有点难啃,可能会放大家鸽子hhhhhh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