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治癒的書”菜根譚

昨天是中國旅遊日,咱們聊了聊《徐霞客遊記》的成書與流傳的傳奇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作者文章列表中翻看,今天再說一部同樣誕生於明末的奇書《菜根譚》。


咱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叫作“是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的”。被譽爲史上最治癒的書,千古第一雞湯文的《菜根譚》,就是這樣的「金子」,它重新被發現的故事,還帶有一點戲劇色彩。

《菜根譚》問世於明末,當時有過數次刻板,但因題材與晚明時期的清言小品不盡相同,那時的書商大概賣不動,所以這本書就不受重視,漸漸被湮沒。乾隆五十七年由紀曉嵐領銜編撰集大成的《四庫全書》全部完成時,此書連「存目」都未被收入其中。而作者的另一本書《仙佛奇蹤》在《四庫全書》中留有目錄。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兩年後的乾隆五十九年,有一個叫“遂初堂主人”的文人,某天借宿在一古剎中,閒來無事到處溜達,無意間從寺中一堆殘經敗紙中,拾到一本殘缺的《菜根譚》,翻開一看,裏面全是金句,雞湯味十足,讀來備受啓發,令人慾罷不能。於是他毅然把殘卷帶回家,重新整理校對,編寫成書,公之於世,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常州天寧寺刻本。這段發現《菜根譚》的經歷被他寫成序言,介紹說,從殘卷上得知作者名叫洪應明。

“遂初”指滿足最初的心願。這裏心願、初願指歸隱的意思,暗合了《菜根譚》作者的一生經歷。


洪應明在史書上的資料有限,生卒年都不詳,據考證他大約生活在明朝的嘉靖萬曆年間,與他有交往的萬曆年間嘉興名士馮夢楨記載到:“洪生自誠氏,幼慕紛華,晚棲禪寂”。洪應明年輕時和當時的讀書人沒什麼區別,也熱衷於功名,想通過走科舉道路求個一官半職。但在經過社會毒打後,目睹晚明日益頹廢的現狀後,最終選擇歸隱山林,著書立說,修仙求道,纔有了《菜根譚》這本奇書。

“譚”即是“談”,談的是人生道理。“菜根”即蔬菜之根,通常質地粗劣、滋味寡淡,貧家以此度日,富人難以下嚥,代指艱苦的生活條件。書名取自宋儒汪革語——“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一個人只要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必能頑強地適應各種困境,從而把握人生真諦,有所成就。更通俗地講,就是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如果用現代的雞湯語言翻譯給你聽,書名就可以翻譯成《不可不看的人生小哲理,還沒讀你就out了》,這撲面而來的熟悉感,讓你立馬知道里面大概都是在講些什麼。

《菜根譚》是洪應明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是寫給普通人看的,飽含着他企圖拯救社會、勸人爲善的一片苦心。書中基本上都是由一些簡潔有力的短語組成,寫得很接地氣,不跟你講什麼大道理,而是把作者對人生社會萬種世態的分析,都融入到平常的生活中來,化作一句句人生格言。

它會告訴你:怎麼交朋友、怎麼與身邊人相處、怎麼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怎麼看待功名利祿等等。雖然通俗易懂,但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遠,耐人尋味。假如作者沒有歷盡艱辛,嚐盡冷暖,恐怕很難有如此精闢的見解。


洪應明的好友于孔兼在《菜根譚題詞》中說:“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一個人面對厄運,必須堅定自己的操守,奮發努力,辛勤培植與澆灌自己的理想。

洪應明隱居後的人生並不如意、頗多坎坷,也爲一日三餐發愁,但他堅守着自己的信仰,從不放棄或者降低對自己品格的要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歸來半生,仍是少年。”

他將個人價值觀,體現在這本《菜根譚》之中。洪應明自己曾說:“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就是說盡管經歷種種風波險阻、清苦艱辛,也要自警自立、自強不息。

一個人經歷愈多,人生愈豐厚,讀《菜根譚》愈有共鳴。我們熟知的句子“寵辱不驚閒看花,去留無意漫隨雲”就出自這本書。

不順心的事,意難平時,讀讀“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心就寬了。

覺得自己孩子不如別人時,用“早秀不如晚成”來寬慰自己,激勵孩子,再恰當不過。

遇事急躁時,讀讀“性躁事無成,心和福自集。”讓自己平靜下來,慢慢想想辦法,福氣自然就來了。

生活中少論人是非,“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說得多,暴露得就多,很容易給自己惹麻煩。讓別人舒服的人,都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說閒話。

“花看半開,酒飲微醺。”凡事只達七八分處,纔有佳趣產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開,則瞻前大有希望,顧後也沒斷絕生機。

書中的精華還有很多很多,在此不一一概述了,大家可自行到《菜根譚》中找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