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達爾文與物種起源,帶你瞭解:科學家如何思考?

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

                                  ——查爾斯•達爾文

小夥伴們好,在這篇文章中爲大家帶來一本人物傳記類書籍——《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本書由法國的安娜貝勒•克雷默著作,弗朗索瓦•奧利斯拉格繪圖。

1809年,查爾斯•達爾文在英國的什魯斯伯裏出生。他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對大自然着迷。他對自己觀察到的一切,尤其是昆蟲,都做了非常詳細的筆記,並收集了許多標本。

瑞典博物學家卡爾•馮•林奈比達爾文生活的時代早一個世紀。對於林奈而言,所有的瓢蟲大致上都是一樣的,有點像是巧克力工廠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因此,他覺得瓢蟲之間的那些細微區別無關緊要。

而達爾文缺不不這麼認爲!這些瓢蟲雖然有共同的特徵:都有六條腿、兩條觸鬚、一對膜翅、一對鞘翅,身體都由頭部、胸部和腹部組成,但是他們之間的細微區別也需要認真研究,比如鞘翅上的不同圖案、不同顏色是否有更重要的用途等。

1831年12月27日,22歲的達爾文登上了貝格爾號,開啓了探索南美洲的海岸、考察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散落的島嶼的旅行。他將在船上共度1700多個日夜,雖然沒有舒適的條件,但他曾說:乘坐貝格爾號遠航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決定了我此後全部事業的道路。

貝格爾號每次靠岸,達爾文都會採集許多各種各樣的標本樣本:動物、植物、礦物、化石等。他把這些樣本清潔乾淨,然後詳細描述、貼上標籤並妥善包裝,再將它們用船寄回大英博物館,以便專業人士能夠對它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在達爾文30歲時,他又從之前見過的一片巴西叢林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這麼多種動物和植物,是如何在這麼有限的空間裏平衡相處的呢?

繁衍最慢的動物大象,經過740年到750年,第一對大象繁衍的後代活着的大約有1900萬隻,這真的不可思議!如果所有生物都不斷的繁衍後代,即使以和大象一樣慢的速度,那麼在有限的空間裏, 它們很快就要一個踩着一個了。

然而並沒有!所以說,應該存在一種預防過度繁殖的機制,那是什麼機制呢?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事實上,很多個體在進行繁衍以前就死掉了,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沒有在大自然中看到過度繁衍的現象。

蚯蚓一直吸引着人類的關注。希臘人用蚯蚓治療傷口,埃及人將蚯蚓視爲神聖的動物,而在達爾文生活的時代,蚯蚓則被人們憎惡。但是達爾文從未這麼想過,他覺得這些小東西是有益的動物,並且非常聰明。

因此,他經過大量實驗與研究,才得出蚯蚓對大自然的貢獻是:它們翻起土壤,挖出通道,使空氣流入其中,讓生命得以再次繁衍。它們吞食大量的泥土,不到50年的時間裏,整個花園的土壤都要經過蚯蚓的消化系統。它們將動物的屍體和植物的殘渣埋入土壤,讓其在地下慢慢分解。它們消化落葉,將其變成一種自然的肥料——腐殖土。蚯蚓讓大自然實現循環再生!

從觀察瓢蟲、登上貝格爾號去南美洲探索、研究物種的繁衍、到研究蚯蚓這幾件事中,足以瞭解科學家是如何思考的。總結一下就是:首先,通過認真、仔細地觀察和實驗來了解大自然的普遍規律;其次,需要用很多的熱情和很多的耐心去構建理論體系。也就是說,需要構建一個邏輯思維體系及其規則(或法則),來解釋已經觀察到的現象,並預言人們尚未見過的事物; 最後,以上思考的結果一定要去和現實世界碰撞,纔會有意義!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被“科學家”三個字所束縛了思想,禁錮了靈魂,因爲只要你熱愛並且喜歡去探索、觀察、實驗和研究讓你好奇的那個問事物與問題,你一定會成爲一個了不起的人,甚至是一名科學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