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農曆的十月初一,是傳統的寒衣節,也是祭祖節。

在我生活的北方,祭祖節有兩個,清明節和農曆的十月一日。祭祖的時間一般是“早清明,晚十一。”即清明節祭祖要趕在清明節前一天,甚至更早些;十月節祭祖,要在初一後,十五之前。出嫁的女兒是不參加孃家清明節祭祖的。

北方農村上墳祭祖的供品也是有講究的。週年祭,要買刀頭肉,即帶一點點骨頭的肉,在水中浸半熟即可。除此,可再添加些糕點、水果之類。我公公生前習慣抽菸、喝酒,週年祭的時候也會在墳前給他點上一根菸、倒兩杯酒。

我隨丈夫第一次回老家參加清明祭祖時,大伯母告訴我,供品中要有一張烙油饃,及幾個煮熟的剝了殼的雞蛋。油饃多層,雞蛋圓圓,寓意下輩人出生皮膚白,大眼睛,雙眼皮。我婆婆從沒有在老家生活過,對這些俗務是不瞭解的。守在農村的人,耳濡目染,對世俗的文化繼承得更多。

十月節祭祖,老家的大伯母把時間定在了十月初二。這一天,嫁在外地的幾個姐姐都要趕回來參加祭祖。祭祖的供品除了糕點、水果,還必須有油炸的油饃。爲什麼必須要有油饃,大伯母沒說,我也不知道。我猜想着,十月節時已過秋收,炸油饃是農村普遍的一種改善伙食的方式,也是藉此告慰先祖,彙報收成,祈求來年再次五穀豐登吧。

今年的十月節,因爲疫情,我們居住的社區總是趕在上午六點至下午二點之間實行封控,全員核酸檢測。我的弟弟一家也因爲疫情,封控在了鄭州。孃親打電話,說沒時間,就不要回去了,她和我姐姐已經上了墳,給先人們燒了紙錢。老家的大嫂打來電話,說她也上了墳了,要我們不要再惦記。自從大伯母離世後,老家大嫂擔起大伯母的角色,操心着一大家的俗務。現在疫情反反覆覆,正是特殊時期,即便不能回家,先人們也不會責怪吧。

農曆的十月初一,在立冬節氣前後。俗語說:“十月一兒,棉敦敦兒。”一到十月,家裏的棉服都要翻出來,拍拍曬曬。除此,有的人家還會在十月節,給剛過世的人燒紙衣。

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寄託着對先人的懷念,也寄託着對共處時光的回憶。如果沒有回憶,沒有懷念,我們該用什麼來充實那逝去的時光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