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中國藝術詩》讀書筆記

讀《大話中國藝術史》,看《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市井生活,雖相隔千年,仍能感覺到熱烘烘的煙火氣和鮮活的人情味。


於是,又想到小說《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說起的一些全無聯繫的人和事:


“那裏有一個看塔的小沙彌,你給他半吊錢,就能偷偷攀到塔頂,看盡長安的牡丹。小沙彌攢下的錢從不亂用,總是偷偷地買來河魚去喂慈恩寺邊的小貓……


升道坊裏有一個專做畢羅餅的回鶻老頭,他選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餅剛出爐時味道極香。我從前當差,都會一早趕過去守在坊門,一開門就買幾個……


還有普濟寺的雕胡飯,初一、十五才能喫到,和尚們偷偷加了葷油,口感可真不錯。


東市的阿羅約是個馴駱駝的好手,他的畢生夢想是在安邑坊置個產業,娶妻生子,徹底紮根在長安。


長興坊裏住着一個姓薛的太常樂工,廬陵人,每到晴天無雲的半夜,必去天津橋上吹笛子,只爲用月光洗滌笛聲,我替他遮過好幾次犯夜禁的事。


還有一個住在崇仁坊的舞姬,叫李十二,雄心勃勃想比肩當年公孫大娘。她練舞跳得腳跟磨爛,不得不用紅綢裹住。


盂蘭盆節放河燈時,滿河皆是燭光。如果你沿着龍首渠走,會看到一個瞎眼阿婆沿渠叫賣摺好的紙船,說是爲她孫女攢副銅簪,可我知道,她的孫女早就病死了。


我在長安城當了九年不良帥,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這樣的百姓,每天聽到看到的,都是這樣的生活。對達官貴人們來說,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這些事更是習以爲常,但對我來說,這纔是鮮活的、沒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長安城。


倘若讓突厥人得逞,最先失去性命的,就是這樣的人。爲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着習以爲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


當初看小說時,最感動的就是張小敬說的這段話,我覺得這纔是張小敬最可愛最可敬之處。任何強賦予他的“高大上”的情懷都是虛僞的,做作的。


同樣,當張擇端同時代的文人士大夫以山水花鳥寄情時,唯獨他把目光轉向了平民生活,用他的筆觸來描繪身邊的尋常。這不僅僅是一個人對身邊的美的審視,也是一個人熱愛生活的表現。


庸常之中,微芒不朽。致敬庸常的生活,和庸常中心存熱愛的人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