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中招考点

✔2.1  理解标题含义

①内容:写了什么。本义、表层含义

②情感主旨:表达了什么。深层含义、双关义、修辞义

一、《母亲的心》

题目“母亲的心”有双重意蕴,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①内容上:指母亲的爱子之心。我大病初愈,母亲小心地守护我。为了满足我吃螃蟹的愿望,不顾溪水的寒冷。

②指母亲对天下母亲(螃蟹)爱子之心的理解体谅。

③主旨上:借对母亲的赞颂,赞颂了天下所有母亲的善良,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二、《月下有霜》

本文标题“月下有霜”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体会其中的情味。

示例一:“月下有霜”点明季节,写出了深秋时节月夜的清冷,给人以空旷寂寥之感。景中寓情,投射出丫丫夜里醒来触景思亲时的孤寂、失落之情。

示例二:丫丫写信的时间是在刚过霜降的夜晚,月下并不一定有霜,清冷的月光,让丫丫感觉大地仿佛蒙了一层寒霜,也让丫丫更加渴望温暖的怀抱。更加想念远方的父母。

示例三:“月下有霜”,情景交融,月清冷如霜,霜洁白如月。清冷的月光照着冰冷的霜,更给人心头增添了寒意。丫丫独自站在窗前,面对着苍茫大地,无边夜色,此情此景,何其忧伤


✔2.2 标题的作用   

①内容上:交代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奠定情感基调。

②主旨上:暗示、点明、揭示、突出文章主旨,对主题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

③结构上:是文章结索,全文围绕标题展开。

④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营造……的氛围,激发阅读兴趣。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用词新颖别致,吸引读者。引用古诗词(歌词),富有文学色彩(诗意)。

一、《唯有垂杨管别离》

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有何妙处?

可从标题含义和作用两方面入手。

①暗示文章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这句诗。②奠定了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③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④诗意地揭示了文章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2.5 探究文章如何照应标题 

抓住文中直接点题的词句;抓住叙事中穿插的抒情句或议论句。(深层)

一、《我不是你的绿叶》

阅读文章,要关注标题。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照应标题“我不是你的绿叶”的?

①文中出现与标题相照应的句子,直接点题,如第1段中“我抗拒做他的绿叶”,第9段中的“我不是白落梅的绿叶”,第10段中的“谁也不会再觉得我是白落梅的绿叶”。

②在叙事中穿插抒情,由此照应标题。如“我”抗拒做白洛梅的绿叶,却在一番努力后仍旧有隐隐的不自信,直到听到白洛梅在婚礼上说的话,才懂得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归宿,水到渠成,暗合文章的主旨,照应标题。


✔3.0  把握文章线索 

①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主人公处理狗咬人的案件为线索。

②以某一件具体的(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为线索。

③以人物的行踪或见闻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既是视角人物,又是线索人物。

④以空间、地点的变换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⑤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伟大的悲剧》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叙事散文以时间或地点的变化为线索;②抒情散文以作者的情感或情感变化为线索;③以作者的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④小说与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⑤此外,有的文章有不止一条线索,即明线和暗线并行。

内容上:内容上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展现了人物品质,丰富了文章主旨。

结构上: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行文富于变化;④明暗线交织,使文章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二、《怀念母亲》

从我记事起到开始思考人生、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中的关键时刻,都是在母亲的教育下走过的。

在当时,对于母亲的教育,自己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可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回想起来,我却深感这一生的成长,实在都和母亲的教育分不开。

在我一生最重要的幼年和少年时期。是母亲的教育引导了我。

请认真品读课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

①内容上:强调母亲的教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谈论母亲的教育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暗合文章主题。

②结构上:作为线索句,串起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照应文章标题。


✔4.1理解词语含义   

一、《舵链》

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作答时,首先要从文中找到与人体有关的语句。即第11段中“一只只手臂举了起来,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向着矮个子兵,向着前方这面在狂风恶浪中迎风屹立的“人旗”。”和第12段中的“眼前这幅高扬着“人旗”的画面,永远地刻进了我的脑海。”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其意蕴。

仔细阅读这两个语句,可以发现“人旗”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将矮个子兵紧抱铁柱立于船头的形象比作一面旗帜,联系全文,尤其是第14段中,我与矮个子兵兵的对话可知,“人旗”更是矮个子兵勇敢、顽强精神的象征。深入探究文章可知,矮个子兵还是当代军人的优秀代表。作者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当代军人的赞美之情

①内容上:矮个子兵紧抱铁柱立于船头的形象像一面旗帜,他勇敢顽强的精神更像一面旗帜,“人旗”包含着作者对矮个子兵的赞美之情。

②主旨上:矮个子兵是当代军人的优秀代表,作者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赞美之情


✔4.2 理解语句含义   

(表达的人物情感、作者的情感)

首先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其语境义,从而把握句子的表层含义。然后联系文章主旨分析其深层含义。

一、《散步》

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①“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

“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②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


✔5.重点词句赏析 


一、《父亲的长笛》

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蔓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

③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示例二: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6.分析语言特点 

一、《我的祖父叶圣陶》本文语言简明质朴、如话家常,同时又不失典雅之感,请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分析。

唐诗、宋词,毛主席的教导,一张张写了,寄出去,直到写烦了,人也太老了,写不动了为止。

每次见面大约两个小时,一方郑重其事的还报纸,另一方毕恭毕敬地将新的报纸递过去,然后就喝茶聊天。说什么从来不重要,话语投机,酒逢知己,关键是看这一点。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①“唐诗、宋词,毛主席的教导,一张张写了,寄出去”,使用短句表达,节奏明快,读来顺口。“直到写烦了,人也太老了,写不动了为止”,随意中透着亲切,如同日常说话一般,语言通俗质朴。

②“郑重其事、毕恭毕敬、话语投机”等,运用典雅的成语或四字词语,语简而意丰。“酒逢知己、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使得语言典雅生动。


✔8.3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我的祖父叶圣陶》

作者是如何塑造祖父这一形象的?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①通过正面描写(捕捉典型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如“他的那双手,因常年写作,手指骨节分明,青筋毕露,他的腰也因年老而变得佝偻了。他倚着椅背,但还是能透出一种坚定。”通过对祖父双手手指和佝偻的腰的细节描写,刻画出祖父一生勤勉治学的形象特点。

②通过评价性语句(叙议结合),塑造人物形象。如“说什么从来不重要,话语投机,酒逢知己,关键是看这一点。”展现了祖父珍惜友谊的形象。又如“写作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坐在那里,坚持写。一个作家写的怎么样是一回事儿,不间断的写更重要,只有写出来,一切才有可能。”凸显了祖父一生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作的勤勉形象。

③通过典型细节(以小见大)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并没有把选材重点放在祖父作为作家和教育家的身份上,而是选取典型的小事情,如过生日、写毛笔字、访友、与我的对话、教我做对子、与我进行特殊告别等来写,在小事情中展现出人物的大精神。

④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家里的东西通常摆放很整齐,但祖父的书桌上却经常堆满书和纸。”将家中整齐的情况和祖父书桌堆满书和纸的情况进行对比,表明嘱咐钻研学问时大量查阅书籍资料,突出其潜心治学的专注和刻苦精神。


✔9.1次要人物的作用 

一、《快递》

作者设置看门人张大爷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从情节和主旨两方面简要分析。

①情节上,通过张大爷的叙述,交代了平安小区名字的由来和王大娘眼盲的原因,为下文王大娘想快递儿子和幸福冒名探望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②主旨上,通过张大爷找我喝水聊天,表现老人孤单的普遍性,引发人们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和关爱

二、《觉悟》

文中设置“侄子、外甥女”两个人物起什么作用?请从情节发展和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两方面简要分析。

①情节发展上,侄子外甥女的电话造成悬念,引出了李婕到他们各自负责小区解决矛盾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主要人物塑造上,侄子、外甥女急躁的情绪、生硬的态度、不恰当的做法与李婕的沉稳、从容、温和和体贴灵活的应对方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李婕工作有方、关心群众、为防疫无私奉献精神品质。


✔10.2分析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方法 

一、《我的太爷老师》

阅读第6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

该段主要写了踏青时所见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可从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来分析。

①通过描写景物来衬托快乐:描写春夏之交山野清新宜人,生机盎然的景象,衬托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②通过写人物活动来表现快乐:展现丰富多彩的山野活动,选取盘花环、吹马莲等有趣的细节,描写去山野路上敲锣打鼓的情景和踏青后满载而归的情景,表现孩子们的快乐。


✔1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气候。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衬托人物心理、表现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突出深化主题。

⑥结构上对比照应。


✔12.分析情节的作用 


内容上: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表现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了人物……的心理。③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结构上:①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②与上下文照应;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⑤承上启下。

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溜索》

①内容上,交代人物活动环境的亚劣、险峻,从正面衬托人物的勇猛。

②结构上,在文中出现四次,前后照应。

二、《变色龙》军大衣

①内容上,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恐慌、害怕。

②结构上,前后照应。

三、《听,草虫在振翅飞翔》

文中多次写“家长”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

内容上:①家长宁愿多花钱,也要让盲青年现编草虫,还拍视频,从侧面表现了盲青年手艺的高超。②家长听了盲青年的经历,“吐露出担忧”,衬托了盲青年的自信乐观,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结构上:①家长到学校接孩子,要盲青年摆摊,有阻碍交通之嫌,被保安赶,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家长与盲青年的两次对话,避免了故事的平铺直叙,将故事推向高潮。


✔13.3探究文章开头和结尾 


开头段:①内容上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地点,交代写作对象;营造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故乡》。②结构上统领下文,引出下文。③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段:①内容上突出强调某种情感,揭示事件的意义,丰富文章内涵,②结构上单独成段,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结尾段:①内容上归纳主旨,卒章显志;暗示主题,强化情感;强化或升华主旨。②结构上收束全文,呼应标题或开头。③表达效果上引发读者思考,或对某一问题的反思;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一、《父亲与自行车》

开头:在父亲的生活里,陪伴他最多的物件大概就是自行车了。

结尾:父亲在术后一年去世,那辆电动车与二八型的金鹿自行车留在储藏室里作伴。看见他们,我就感觉父亲还在,即便他们落了灰尘,生了红锈,仍保留着父亲的气息。

文章首尾两次写“自行车”,有什么作用?

①第一次,开篇点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第二次,收束全文,表达对父亲的思念。

③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二、《钢笔》

小说结尾对刘晓丽爸爸的描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①内容上,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了刘小丽爸爸温和、慈祥的特点。

②结构上,与前文中他保护吴晓天的自尊的善良举措相照应。

③表达效果上,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三、《快递》

再后来,我路过“平安小区”的时候,发现“平安小区”已经更名为“幸福小区”。

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是画蛇添足,有人认为是别具匠心。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我赞同“别具匠心”。“平安小区”改为”幸福小区”,既赞美了工友幸福的爱心,也说明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得到小区人的认可,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从赞美个人行为到赞美社会风尚,深化了文章主旨。

四、《稠李子花,稠李子果》

这些年,小城没少栽种稠李子树。稠李子树生命顽强,栽了救活。稠李子果熟了,不用入山入林就可随处遇到。与妻子在甘河公园散步,正走着,妻子用手指道:“瞧,稠李子树!”路旁果真有一棵高大的稠李子树,他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那棵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菜园子中的稠李子果更黑、更亮……

本文结尾意味深长,请分析其妙处。

①内容上,写我再次看到更高大,果实更黑更亮的稠李子树,表现了我内心的成长与喜悦,也暗示新生活的美好,升华文章主旨。

②结构上,与开头写的黑果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唱棋》

这时候,手机里再次响起老者朗朗的声音:“朱县长,欢迎你入群!”

小说结尾读来意味无穷,请结合全文探究其妙处。

①内容上,“朱县长,欢迎你入群”一语双关,既指朱县长进入棋友群,也指朱县长退休了,与群众融为一体。表现了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的关系。深化了文章主旨。

②结构上,老者喊出“朱县长”,说明他一开始就发现了朱县长的身份,与前面他向朱县长问政相照应。

五、《精准扶“贫”》

后来,在省台扶贫榜样节目直播过程中,榜样代表老郭接受主持人采访时说起了这段往事。突然,大屏幕后出现了一位老人,老郭激动地喊一声“爹”,并把5万元奖金交给了老人……

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结尾段中,《扶贫榜样》节目的直播,使老郭和周广才这一组人物的扶贫故事更加具有典型性和社会价值。而从段落内容本身来看,老郭成为扶贫榜样,这是对其扶贫工作的认可。而老郭对周广才的称呼,由“老爹”变成“爹”,则从侧面反映了其情感上的变化,使小说主题“干部与群众互帮互助”的主题更加突出。


✔14.2分析材料安排 

一、《又“训”了父亲一顿》卷18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写了“训”父亲的很多事,作者是如何把这些材料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一文写多事需要线索贯穿,线索可以是物、人、一句话、某种情感等。选文以“我”“训”父亲为明线,以“我”对父亲的关心与爱为暗线组织材料。在具体写作时,则注重详略得当。文章详写了父亲这次来城里屡次被我“训”的事,略写了以往父亲听“我”话少种地等事件。叙事有详有略,使文章层次清晰、有条不紊。此外,在文章的记叙顺序方面,文章多次插入以前“我”“训”父亲的内容与父亲的表现,丰富了文章内容。

①运用线索贯穿。文章以“我”“训”父亲这一线所贯穿起“我”对父亲事无巨细关心过问的表现。明是感情线,是我对父亲的关心与爱。

②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以前“我”“训”父亲,父亲“听话”不上房,晾晒扫雪、扫种地、练板胡曲等事儿,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③详略得当。文章写了父亲这次来城里屡次被“我”“训”的内容,略写了以往父亲听我话、少种地等事件,使文章重点突出

二、《我的太爷老师》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我”的太爷老师的许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①以“我”怼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赞美之情为线索,将这些事组织在一起。

②详写太爷老师教书生涯中的事,略写他辞职后的境遇。

③按时间顺序写太爷老师的教书生涯和辞职后的顺序。


✔15.分析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 

一、《如果苹果长了耳朵》

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①用“我”的见闻串起整个故事,脉络清晰。

②用第一人称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③我是见证者,见证了女人的乐观、坚强,也见证了一家三口在厄运面前互相温暖关爱的动人故事。

④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我与小姑娘的对话,揭示了悬念。

二、《月下有霜》

这是一篇“书信体”小说。采用书信体的形式来写这篇小说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弱化了小说情节,使行文更加自由,便于串联各种场景,在现实与回忆、想象之间灵活切换,展现丫丫和父母现在及过去的生活。

②丫丫在信中自述经历处境和所思所感,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示例二:①采用书信体形式,让丫丫直接在信中向妈妈倾诉牵挂、思念之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②便于进行心理描写来表现丫丫的敏感细腻、纯真善良,能唤起读者对丫丫的怜惜之情。

书信体好处:一、具有互动性。二、增强抒情效果。三、行文自由,现实与回忆、想象灵活切换。

三、《换人》

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①利于客观叙述,使情节更加曲折。

②接近读者视角,直接感受人物形象

③留下想象空间,促使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18.探究写作手法 

《精准扶“贫”》

这篇小说结构安排极为精巧、人物刻画十分传神,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其对写作文有何启示。

①可通过铺垫的手法使作文情节有波澜。文章第3段,周广财吞吞吐吐的抱怨,为下文写他办宴席收回礼金来帮老郭做铺垫。

②可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文章第14段,“急急”一词写出老郭接到周广财的电话后担忧着急的情状,表现了老郭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急人之所急的好干部作风。


✔19.探究叙事特点 

叙述人称、叙述顺序、详略安排、情节设置、语言特点等角度

一、《扫烟囱的孩子》

这篇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

①用第一人称叙事,“我”见证了整个事件的始终,让故事情节真实可信。

②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叙事,顺理成章。③用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扣人心弦;

④语言简练质朴,描写生动感人。

二、《乖聋巴》

这篇小说的叙事特点十分讲究,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①详略得当,使文章条理分明。详写乖聋巴擅长做鱼以及和日本人同归于尽的情节,详略得当,内容更吸引人。

②适当留白,使读者回味无穷。如最后一段用省略号结尾,只写“激烈的枪声”,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

③制造多重矛盾,让小说情节更加丰满。小说围绕乖聋巴、日本人、冯三、八路军战士之间的多重矛盾。小说的矛盾冲突从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层面,深化了小说主题。

④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围绕“吃鱼”一事全面展现了乖聋巴、冯三、八路军和日本人的冲突过程以及人物鲜明的形象特点。


✔23.探究写作意图 

一、《我的太爷老师》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

在我们那个小小村,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是太爷的弟子。他为这个村子打下了读书识字的根基。使三代人摆脱了文盲命运。我想,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应该有一大批,他们给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开启了心智的大门,是数以亿计的农家子弟,学会了写自己的姓名,走出了山沟,融入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太爷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遗憾的是,我很少见过有人记述他们的功绩,他们是无言的丰碑,太上的大德。

选文核心人物是太爷老师,文章主要介绍了他的事迹及各种优秀品质,表达了“我”对他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而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由太爷老师联想到中国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这一群体,肯定了他们对农村教育做出的贡献,并对他们的命运加以关注。①表达了我对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②肯定所有像太爷老师一样的民办教师对农村教育做出的贡献,表达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③引发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命运的关注。

二、《回忆我的母亲》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勤劳品质的赞美和对母亲深沉的爱,又由母亲联想到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进而抒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人生理想。

对于探究作者写道某一人物的意图时,分析时要能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向纵深处延伸思考,可按照“一个人→一类人→一群人”的思路探究,不可停留在表层。

三、《台阶》

台阶本文通过叙述父亲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盖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实现了一辈子心愿的故事。①表达了对父亲优秀品质的敬仰和赞叹。②对父亲身上具有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③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①人物形象、作者情感。

②人物群体、作者情感。

③特定背景下的思考。

四、《觉悟》

小区封闭半个月了,李婕是没日没夜的在管辖区内到处“灭火”,闲暇时他总会想:要是大家都能提高觉悟,互相理解,共同抗议,那该多好啊!

作者塑造李婕这一人物形象有其深刻的用意,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①李婕是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干部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赞扬了基层干部在疫情队控期间所做的贡献,彰显了他们的责任担当和能力智慧;②通过李捷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展现了社区防疫工作的繁杂和不易。③提醒人们提高觉悟,互相理解,自觉遵守防疫规定,共同做好防疫工作。

五、《牡丹醉春图》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塑造传玑这一人物的用意。

①文章塑造传玑这一个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的人物,与当下注重物质利益的人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传玑的精神品质的赞美。②对传玑所代表的这一群体的赞美。③对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的这一精神的呼唤

六、《养蜂人》

文章题为“养蜂人”,读完全文,你认为谁是“养蜂人”?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①身为公务员却在业余时间养蜂的何苏是“养蜂人”。

②在何苏的启示下,主动加入养蜂队伍的何苏的父母是养蜂人。

③为天然生态的复苏而不懈努力的广大群体,更是真正的“养蜂人”。


议论文阅读中招考点

✔7.3概括议论文语言特点 

一、《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

文本论述严谨而语言活泼。请结合文本一第2段的内容,说说读言的生动活泼是如何体现的。

①用网络用语“萌萌哒”增加了语言的时代感和亲和力,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活泼。

②严肃脸、新宠、故纸堆等词语,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

③引用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增添了语言的文学色彩和生动形象性。

二、《走在时间前面》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结合下面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运用比喻修辞,将“时间”比作“实干者”的朋友,论述提高使用效率的重意性,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9.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 

①过渡句。 ②关联词语:转折、递进、因果。

③设问句。

一、《走在时间前面》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起到推进论证的作用,请从第3段中找出一例词语或句子,具体分析。

①运用疑问句“问题出在哪里”推进论证,由对不会利用时间、两手空空的现象描述转入对原因的探究。

②由“不妨”一词,引出下文“从专注、学习、创新三个方面提升时间利用效率”的阐述。


✔10.分析议论文说理艺术 

①怎样引出观点

②运用哪些论据、论证方法

③论证思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