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找到滿意工作,要不要先找份工作將就着過渡一下呢?

這是不是你的真實想法?

找工作找了兩三個月,看着口袋越來越空,也拿到一家公司的offer,但離你自己的期望差距還很大,去呢,總覺得有些不甘心,不去吧,經濟壓力挺大,而且每天不上班很焦慮。

面對這種焦慮,主要有兩種觀點:

1、 先有份工作,上着班,騎驢找馬

2、越將就越糟糕,會陷得越深

第一種觀點,是基於經濟壓力和個人狀態去考慮的。不上班意味着沒有第三方的約束,一個人很容易玩遊戲玩到深夜,睡覺睡到自然醒,慢慢會脫離職場的工作狀態,相關技能也會生疏,再次回到職場的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

還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口袋空空,基本生活都不能保證,如何長時間求職,而且哪天能找到滿意的,也還是未知數。

第二種觀點,是基於職業發展考慮的。之前兩三個月全心全意的去找,都沒找到滿意的,怎麼能確定剛進入一家新公司後再短時間內找到心儀的下家呢?

剛進入公司,面臨新的環境、新的領導和新的業務,這些都需要花大量精力去應付,同時部門領導對於新員工的關注也會比老員工多一些,找工作肯定要去面試吧,面試一般是在工作日,必然涉及請假,試用期過多請假也會給部門領導很不好的感受。所以,沒剩下多少精力去找新工作。

當然,也有理想狀態,兩頭都能兼顧,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注意力是有限的,這件事上多投入,在另一件事上就會相應減少。兩頭都想要,到頭來反而可能兩頭都不討好。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一旦入職,這段工作經歷就會在你的簡歷上、整個職業生涯裏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不管是職業方向上的南轅北轍,還是職業選擇上的頻繁變動,不僅會影響自身工作經驗和技能的積累,還會影響面試官對你的判斷,怕你沒有一個清晰的職業規劃或是良好的穩定性,錯失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遇到這種問題,不能盲目的平心而論想怎麼辦,而是要藉助標準的解決問題的邏輯去思考和梳理。

第一步:描述及定義問題

首先,利用事實和數據澄清初始問題背景,以描述“事情應該如何”與“事情實際如何”之間的差距,也就是“現有標準”與“現狀”之間的差距。

從求職開始到現在,花了多長時間,投了多少份簡歷,面試了多少家公司,面試大致問了哪些問題,過初面的有幾家?

原先工作的狀態是什麼樣的?離職的原因是什麼?滿意的工作標準是怎樣的?

其次,結合問題的背景和事實,我們需要坐下來複盤、思考並總結,定義問題發生的原因。

是不是我的要求太高?

是不是我的能力太差,面試官看不上?

是不是我篩選公司的標準有問題?

是不是我找工作的渠道不豐富?

這一步,就是搞清楚問題發生的背景,以及精準的定義導致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二步:分解問題

分解問題是將大範圍的複雜問題分解成更小的問題,解決起來更容易,在考察和檢驗個體元素時更容易看到細節,更小的個體比觀察整個系統要更容易推導出因果關係,常用的工具就是樹狀圖。

爲了達到“找到滿意工作”這個目標,可以細分爲這四項:滿意工作的標準、完成時間、渠道、面試技巧準備。通過第一步的定義問題,就知道重點去解決和分解哪一項了。

其中這四項可以繼續往下分解,滿意工作的標準可分解爲:企業規模、薪資、職位、工作城市等;渠道可分解爲,線上招聘網站和線下人脈介紹。

其他兩項就不繼續分解了,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一下,主要是給大家分享這種思路。

第三步:建立目標

基於以上兩步,可以清楚地建立一個能夠“做什麼、做多少、以及什麼時候做”等問題的目標。

比如目標可以定爲:我在兩個月內,找到一份在合肥零售行業,企業規模不低於300人的民營公司社羣運營的崗位,綜合薪資在7K-8k,雙休。

第四步:建立應對措施

你總是需要負責任地去考慮:如果目標由於無法預見的原因失敗了,或者產生了意外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怎麼將自身恢復到之前狀態,調整目標繼續前行,所有,建立防止問題再次發生的應對措施也很重要。

回到問題本身,我的觀點是:如果不是實在有經濟壓力,到了揭不開鍋的狀態,不要隨意找份不滿意的工作將就,還要按照上述方法從個人職業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因爲將就意味着降低了工作標準,就會形成負向循環,人也會更加懈怠,慢慢標準會被生活越拖越低。

此外,你在懈怠的時候,他人仍然在進步,企業用人標準也都會越來越高,即使是站在原地不動,你也會不得不”將就“着不斷向生活妥協。堅持好習慣很難,但是養成不斷”將就“的習慣是最容易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