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4荒原不荒蕪——《擺渡人》讀書感悟

《擺渡人》讀書感悟

文/丹老師

故事梗概

《擺渡人》的作者是英國人克萊兒·麥克福爾,她的作品往往在出其不意的情節架構中飽含感人至深的真情,貫穿着人生思索和人性獨白。這是一本心靈治癒系小說,故事情節較簡單,但是非常勵志。讀來讓人不覺陷入深思。

小說主要講述: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因與母親無話可說,又常受到同學的捉弄,唯一談得來的好友也因爲轉學離開了,所以她決定離開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路上突發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之後,卻驚恐地發現,自己好像是唯一的倖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此時,迪倫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有一個男孩的身影。男孩將她帶離了事故現場。但是,迪倫很快意識到,男孩並不是偶然出現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

命運,從他們相遇的那刻開始,發生了無法預料的轉變。它是一個小女孩的心靈成長史。因爲愛的貴乏,她的心是一片無盡的荒原;穿越之後,因爲愛的豐盛,她蛻變成一個勇敢堅強的擺渡人,將自己的愛人引領回家,脫離無形的控制。有愛的陽光,一切都會好的。

一、誰的人生不曾一片荒原

崔斯坦告訴迪倫:不要埋怨荒原的艱難前行,因爲那是她的意識幻化出來的。是啊,年僅十五歲的迪倫,在她的人生當中何止一片荒原,單親影響給她帶來致命的創傷。誰又曾真正走進過她的內心。正是因爲她極度匱乏情感支撐,她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困難重重的荒原之路。故事的結尾,迪倫的媽媽(瓊)對她的心疼與愛意或許也是在差一點失去孩子才噴湧而出吧。還好,一切還來得及。讀到最後時真的爲迪倫感到高興,不僅是崔斯坦的陪伴,更源於家庭氛圍的愛意濃濃。

對美好結局的感悟,是因爲經歷的過程太艱難。迪倫踏上荒原時,她的害怕、恐懼、不知所措,在一段一段的細節描寫中似乎置身其中,感她之感,或許這就是小說的魅力所在。而人一旦有了目標,即便千錘百煉,即便恐怖至極,依然會戰勝困難,百鍊成鋼,抵達彼岸。

二、自我的超越何嘗不是最高境地

這本書的名字是《擺渡人》,擺渡人作爲一種隱喻,是那個能夠讓人蛻變,重塑心靈,到達美好彼岸的人。小說中崔斯坦是迪倫的擺渡人,幫她克服重重困難,躲避魔鬼和惡魔的抓捕,到達“家”。但最後迪倫卻變成了崔斯坦找回自我,迴歸人類的擺渡人,讓他回到了人類世界,繼續相互陪伴。

我更願意相信荒原中的崔斯坦是迪倫想象出來的,亦或者說是她自己在內心構建的。她的骨子裏就是擁有那股韌勁兒,當她無法控制環境給她帶來的創傷時,她決定去尋找許久未曾謀面的父親,這是一種果斷;當她遇到重大事故,拼命爬出火車殘骸時,這是一種堅毅;當她無法測量抵達安全小屋的距離時一直走一直走,這是一種剛強……

或許所有的人在遇到極端情況時,都會被激發起全部能量拯救自己,特別是在無比絕望時有了牽絆,也可以說是一種信念。電影《萬里歸途》中的外交官宗大偉或許就是撤僑行動最後125人的擺渡人,宗大偉的心中有一個信念——帶着125人安全回家!雖然抵達的目的地並非絕對安全,但那是當前形勢最佳的路線,必須也只能勇往直前。這125人也有一個信念——回家!無論回家的路途怎樣艱險、不易,一直堅持着,朝着“回家”的目標一刻不停歇。

人人都在超越自我,只爲抵達希望的彼岸。

三、大千世界誰是誰的擺渡人

其實擺渡人和被擺渡人的關係是相互的,崔斯坦因爲迪倫的不同而產生心境的變化,迪倫因爲崔斯坦學會了克服困難,同時他們迴向的擺渡讓他們學會了愛。第一次穿越荒原崔斯坦是迪倫克服困難的勇氣來源,第二次重生穿越荒原迪倫是崔斯坦的勇氣來源。

不禁讓我想到物理學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彼此汲取力量的過程,人生所有的經歷,都會對自己產生正向或負面的影響,頓悟人生時,就會明白自己堅持的是什麼,爲什麼如此執着。

回想成長經歷,一帆風順的時刻極少。迪倫的兩次荒原之旅,讓我懂得保有一顆赤子之心是多麼的重要。不論生活給了你什麼樣的打擊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懷揣最初的赤子之心,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行。一路上遇到的人或事、讀過的書,何嘗不是我的“擺渡人”。爲我指引方向、爲我加油打氣。

小說中迪倫和崔斯坦也是我某一階段的“擺渡人”,讓我透析自己,對身邊的一切事物敞開最寬闊的懷抱,因爲我感受到了愛的力量,愛是一種能力,永遠不要放棄愛人的能力。愛可以戰勝一切的不可能,也可以讓人找到自我,重獲新生。

迪倫的荒原並不荒蕪,我的也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