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結合於老師課堂導入的藝術談自己的課堂實踐

於老師說:“導入”的“導”字道出了它的作用。“激情激趣”是它的第一個作用。在這句話中,提到了兩個關鍵字“情”和“趣”,不自覺地就想到了於老師課堂五重教學中的“重情趣”。課堂的導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整理了一些我的實踐:

一、因文而異,複習導入

在執教《青山處處埋忠骨》運用了複習導入法: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10課《青山處處埋忠骨》,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現在老師有一個要求: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下這兩部分的主要內容。

生:第一部分寫毛主席的兒子犧牲了;第二部分寫毛主席的兒子該葬到哪兒?

師:毛主席的兒子犧牲後,毛主席的心情如何?(生回答:很悲痛);第二部分寫的是毛主席不知道兒子的遺骨該葬到哪個地方?(生回答:不知道該葬在朝鮮還是運回國內。)

師:這樣回答就好一些了,老師要提高一下難度,誰能用兩個小標題來總結一下?

生:毛主席失去兒子後,很痛苦。(師:這就是痛失愛子。)毛主席不知道要把兒子葬到哪裏。(師:我們可以說是艱難抉擇。)

將複習導入的方法提升爲整合信息的能力,學生不僅對第一課時的內容進行了回顧,更對提煉關鍵詞的方法有了瞭解。

二、出其不意,新意導入

在《一隻窩囊的大老虎》的課堂上我這樣導入新課:

悄悄地推開教室的門,沿着牆根兒,躡手躡腳,暗自竊喜,來到講臺。孩子們一頭霧水, 卻做出笑狀說到:老師你怎麼了。你別這樣了,你怎麼了,你倒是說呀。

師:你猜我想說什麼?

生1:老師肯定是有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要告訴我們。

生2:如果是驚喜的話,你會故作冷靜,如果是災難的話,肯定火冒三丈地就進來了,這個樣子,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呢。

師:那你們看到我剛剛的樣子,能想到什麼四字詞語嗎?

生3:悄無聲息。

生4:躡手躡腳。

生5:輕聲慢步。

生6:鴉雀無聲。(糾正孩子們,鴉雀無聲不是老師的狀態,而是孩子們的狀態。)

生7:老師,我還觀察到你的表情好像是在偷笑。

師:你們再猜,我爲什麼這樣一種狀態進來。

生8:老師,我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隻窩囊的大老虎》,你這樣躡手躡腳的樣子,好像是一隻老虎要靠近獵物的動作,不聲張,還很高興。

師:天呀,這一組小小的動作就把大家的思緒都調動起來了,還產生了如此奇妙的聯想,真好。而且你們通過觀察老師動作、神態,還可以揣摩我心裏想的是什麼。那我們一起走進《一隻窩囊的大老虎》吧。(本節課的重點是根據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來體會其心情的變化。)

正像於老師所說遊戲是“表”,學習是“裏”。出其不意的導入爲的是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掌握本節課的重點。

三、談話激趣,課題導入

在執教《芙蓉樓送辛漸》時的導入:

師:現在大家已經是三年級的小朋友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積累了很多古詩,有沒有?(生回答:有)誰想來展示一下自己,把你最拿手的最熟悉的背給大家聽。

師:我好像已經看到小腦袋在思考了,你最拿手的,你學過的,你熟悉的都可以。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速很快地背誦。)

師:古詩呀,在我們中華文化當中可以說是一座文化寶庫,那麼在盛唐時期,古詩也達到了一個鼎盛時代,相信我們也積累了很多的唐詩,有抒情的,也有寫景的,當然了,也有邊塞詩,今天呢,我們就要走進一位唐朝著名的詩人叫什麼?(生回答:王昌齡。)王昌齡特別擅長寫邊塞詩,我記得老師很小的時候學過一首《出塞》,有沒有人會背?(學生背誦)

師:王昌齡不僅擅長寫邊塞詩,他還擅長寫其他的詩,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他的一首,課題是什麼?(生回答:《芙蓉樓送辛漸》)

師:跟老師一起齊讀課題。看了我們的課題,老師想問一個問題,你知道了什麼?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了?這個誰是隱藏的。

生:這是一首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的詩。

生:我看出了是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

師:我發現這位同學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非常完整,他在前面還說了我看出了……爲你點個贊。

師:孩子們,《芙蓉樓送辛漸》老師看到這兒有個字特別吸引我。

生:送。

師:送是什麼意思?

生:送別。

師:老師剛開始就說王昌齡不僅擅長寫邊塞詩,還擅長寫送別詩。那《芙蓉樓送辛漸》就是一首送別詩。

於老師導入的藝術值得反覆探索,而設計導入方法時要因文而異,要自然、要妥帖。但最終歸結於一個“心”字,要有心、要用心。什麼藝術都在“心”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