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结合于老师课堂导入的艺术谈自己的课堂实践

于老师说:“导入”的“导”字道出了它的作用。“激情激趣”是它的第一个作用。在这句话中,提到了两个关键字“情”和“趣”,不自觉地就想到了于老师课堂五重教学中的“重情趣”。课堂的导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整理了一些我的实践:

一、因文而异,复习导入

在执教《青山处处埋忠骨》运用了复习导入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现在老师有一个要求: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生: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的儿子牺牲了;第二部分写毛主席的儿子该葬到哪儿?

师:毛主席的儿子牺牲后,毛主席的心情如何?(生回答:很悲痛);第二部分写的是毛主席不知道儿子的遗骨该葬到哪个地方?(生回答:不知道该葬在朝鲜还是运回国内。)

师:这样回答就好一些了,老师要提高一下难度,谁能用两个小标题来总结一下?

生:毛主席失去儿子后,很痛苦。(师:这就是痛失爱子。)毛主席不知道要把儿子葬到哪里。(师:我们可以说是艰难抉择。)

将复习导入的方法提升为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仅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回顾,更对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有了了解。

二、出其不意,新意导入

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课堂上我这样导入新课:

悄悄地推开教室的门,沿着墙根儿,蹑手蹑脚,暗自窃喜,来到讲台。孩子们一头雾水, 却做出笑状说到:老师你怎么了。你别这样了,你怎么了,你倒是说呀。

师:你猜我想说什么?

生1:老师肯定是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要告诉我们。

生2:如果是惊喜的话,你会故作冷静,如果是灾难的话,肯定火冒三丈地就进来了,这个样子,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呢。

师:那你们看到我刚刚的样子,能想到什么四字词语吗?

生3:悄无声息。

生4:蹑手蹑脚。

生5:轻声慢步。

生6:鸦雀无声。(纠正孩子们,鸦雀无声不是老师的状态,而是孩子们的状态。)

生7:老师,我还观察到你的表情好像是在偷笑。

师:你们再猜,我为什么这样一种状态进来。

生8:老师,我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你这样蹑手蹑脚的样子,好像是一只老虎要靠近猎物的动作,不声张,还很高兴。

师:天呀,这一组小小的动作就把大家的思绪都调动起来了,还产生了如此奇妙的联想,真好。而且你们通过观察老师动作、神态,还可以揣摩我心里想的是什么。那我们一起走进《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吧。(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其心情的变化。)

正像于老师所说游戏是“表”,学习是“里”。出其不意的导入为的是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三、谈话激趣,课题导入

在执教《芙蓉楼送辛渐》时的导入:

师:现在大家已经是三年级的小朋友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没有?(生回答:有)谁想来展示一下自己,把你最拿手的最熟悉的背给大家听。

师:我好像已经看到小脑袋在思考了,你最拿手的,你学过的,你熟悉的都可以。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速很快地背诵。)

师:古诗呀,在我们中华文化当中可以说是一座文化宝库,那么在盛唐时期,古诗也达到了一个鼎盛时代,相信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的唐诗,有抒情的,也有写景的,当然了,也有边塞诗,今天呢,我们就要走进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叫什么?(生回答:王昌龄。)王昌龄特别擅长写边塞诗,我记得老师很小的时候学过一首《出塞》,有没有人会背?(学生背诵)

师:王昌龄不仅擅长写边塞诗,他还擅长写其他的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的一首,课题是什么?(生回答:《芙蓉楼送辛渐》)

师:跟老师一起齐读课题。看了我们的课题,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了?这个谁是隐藏的。

生:这是一首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的诗。

生:我看出了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非常完整,他在前面还说了我看出了……为你点个赞。

师:孩子们,《芙蓉楼送辛渐》老师看到这儿有个字特别吸引我。

生:送。

师:送是什么意思?

生:送别。

师:老师刚开始就说王昌龄不仅擅长写边塞诗,还擅长写送别诗。那《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一首送别诗。

于老师导入的艺术值得反复探索,而设计导入方法时要因文而异,要自然、要妥帖。但最终归结于一个“心”字,要有心、要用心。什么艺术都在“心”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