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让语言运用落地生根

结合教学实践谈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紫圆实验小学  李丹

2022版语文课标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一、语言运用驱动思辨思维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低年级教学中猜测词语意思、由词连句、由句造段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中高年级在“猜测”和“提问”的策略单元中,习得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积极思考的习惯。

例如,二年级上册开始正式进行写话练习,共安排了3次,分别是纪实类、应用类、想象类。第三单元是第一次正式的写话练习。安排的是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曹冲称象》引导学生给内容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玲玲的画》中指导学生用关键词讲故事;《一封信》则是让学生画出关键语句把信读出来。有了这些具体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写话作铺垫。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以语文园地为抓手,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分享交流自己独特的新鲜体验,继而形成学生的个体语言。有了这些做铺垫,召开了为兴趣小组取名的活动,指导学生可以在名字中体现特点、加入个性化的词语等。在讨论交流中驱动学生的思辨思维。

二、语言品鉴提升审美品味

对经典文本的品鉴关键在于发现语言美。从古诗词的诵读中抓住关键词句感受韵律美;散文创作中体味意境美;名人名篇的叙述中感悟文化美。

低年级的课堂在朗朗书声中体味语言之美。《田家四季歌》是二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语言的节奏美让人入心入情。在指导“花开草长蝴蝶飞”时,学生脱口而出“草长莺飞二月天”,与古诗对比诵读,让课堂多了丝韵味。无需刻意阐释,读中品、读中悟。

五年级上册《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课堂上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为白鹭所在的不同场景取名字,学生在谈到“白鹭钓鱼图”时,对比“白鹭垂钓图”,感受语言美,最后共同商讨下确定为“白鹭垂钓图”。其余的三幅白鹭场景图,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透过课文中的关键词与生活产生联想,最终确定最适宜的表达方式。提升对语言的敏感性,以此来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语言渗透积淀文化底蕴

文化自信是由内而外的体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生活,文化育人要向下扎根。在低学段的课堂上,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文化的力量。

例如识字写字方面通过字理来增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了解: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一课可以在学习象形字的过程追根溯源,触发对汉字文化的探究;在阅读教学方面通过朗读感受中华文化的悠久:学习各个朝代古诗词,在平平仄仄中理解古人的智慧;在表达与交流中可以采用讲好文化故事的形式进行,将中华文化传承发扬:运用好每册书中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在探索传统文化节日的课程中,由课堂向外延伸,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文化生活中。以“重阳节”为例,恰逢国庆假期,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言表达上以“我知道了……”“我能做到……”和“我学会了……”方式进行。设置了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帮助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诵读一首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这三项简单易操作的活动进行实践探索。在语言训练中渗透中华文化。

抓住语言的藤,守住语文的根,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的语文核心素养是综合性、整体性、内隐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激发学生乐学善思敢于质疑的品质,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