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坚强不再是一种伪装

中午的时候我听说了她的不幸遭遇。晚上的不期而遇让我有些意外。我像往常一样和她打招呼,然后寒暄到, “I haven’t seen you for a while.”(这段时间没见到你。)她一脸的疲态,告知我她的不幸消息的时候没有丝毫掩饰,像在诉说与己无关的事一样。她的坦率让我感觉窘迫,像是窥探了他人隐私后的做贼心虚。

我们只是相识,所以我斟酌着界线。我说,“If you want to talk, you know, I’m here.”(如果你想找人倾诉的话…)她顿了一秒,答到,“Thanks. I can handle it. I still have my life.”(谢谢。我可以应对。生活还得继续。)

她转身要走的时候,我说,“Hang on in there.”(加油。)她看了我一眼,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说到,“See you later.”(回见。)我知道自己踩了界线,所以最后那一句“加油”,声音小到只有前两个单词依稀可闻。

之后再见面,我们回到了简单寒暄的关系。

今天遇到她,她脸上化着精致的妆容,手边搁着旅行手袋。我和她打招呼,她说准备远行一段时间。我由衷欣喜,“That’s great! Enjoy your trip!”她回答,“Thank you.”脸上带着一丝笑意。

我和她的关系或许会一直停留在点头之交,虽然我知道了她的不幸遭遇,知道她一生或许都无法抹平那道伤痕。但我也知道她能够面对,这已让人安心。成年人之间的交集,源于不期而遇,但很多时候,唯一的相交也只有那一个点,之后又各自继续自己的轨迹。

人开始独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会判断适合与否,不论是朋友还是恋人。

我们第一次遇见的时候,她匆匆忙忙。数月后,在朋友的聚会上再见,她已记不得我。第三次见面时,她赶着出门,从她的表情里,我知道我依然是一个陌生人。再后来,我们成了朋友。

相识后,她和我聊了很多,关于感情,关于未来,关于选择,关于自己。她的坦诚和周到,是我之前几次和她相遇时未曾察觉到的。相反,我记住她是因为她看起来随意的个性里有一种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很多时候是一种潜意识里被动建立起的自我保护。我潜意识里也有,所以更容易注意到同类人。

她的人生经历和我基本雷同,至少在人生选择方面。不同的是,她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她身上留下了更深的烙印。所以她需要权衡和取舍的东西比我多。刚开始我总是鼓励她“挣脱枷锁,随心而动”。后来,我才意识到,是我多虑了。

比如,她和我聊起自己暗恋的男孩,因为觉得男孩太过优秀,迟迟没有表白。(P.S.之前我对她印象深刻,除了个性外,还有她的外表,巴黎女性慵懒而淡漠的美;还有她所学的专业,绝对超高智商人才。)我和她聊起多年前自己第一次表白被拒绝的窘迫和搞笑,以此鼓励她,最糟不过如此。然后,她给我看男孩照片,汇集了欧美男性的很多优点,我说,“He’s cute, but trust me, you’re good enough for him.”(很不错的男孩,但你配得过他。)这句话并非出于安慰,陈述事实而已。

多番讨论之后,她说,“I really like him. But the thing is, whenever I’m in front of him, I feel like an innocent girl. I don’t like that.”(我很喜欢他,但在他面前,我感觉自己像无知少女。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我恍然领悟,“Oh, I see. As you said it’s better to keep him in your heart. You’ll meet someone who makes you feel comfortable to be yourself.”(明白了。你说得对,把他放在心里比较合适。反正你会遇到让你做真实的自己的那个人。)

以前认为,成年人的坚强是咬牙硬撑。这种坚强的背后是不想被人看扁的倔强,和不愿让在乎的人担心的伪装。可是,坚强原来还有其它的样子,比如面对人生的不幸,不假装坚强,但也不在困境中沉沦;比如,面对人生取舍,因为了解自己,能理性选择并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可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