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雷鋒杯決賽《望嶽》教學反思

《望嶽》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着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氣。

初備此課時,我像以前一樣閱讀了大量的資料,但是獲取的資料越多越迷茫,其中的緣由就是我沒有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學生可以通過這節課學習到什麼呢?我上網看了很多老師的教案後,第一次確定了4個教學目標。很顯然,教學目標多,也就是沒有教學目標。經過反覆斟酌後,我最後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一、反覆誦讀詩歌,通過自主探究、品讀、比讀等方式學會賞析詩歌,把握主旨。二、通過拓展延伸,感受杜甫勇攀高峯、不怕困難、敢於挑戰的精神品質,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抱負。確定目標後,我開始圍繞這三個目標,層層遞進,搭建自己的教學框架,不再被一些細枝末節的知識點所糾纏。

過程反思:

1、導入

常說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關鍵。於是我花了大量的時間設計導入。設想過以畫山引思的方式導入,也設想過通過回顧杜甫的名言詩句爲導入。思來想去,最終決定以視頻的形式導入。

開頭我播放了一個在《經典詠流傳》中剪輯的2分鐘歌唱視頻作爲導入。此視頻中將《望嶽》這首歌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同時演唱者作詞對杜甫的一聲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及讚頌。與此課我想表達的內容十分貼近吻合。於是,預設計課前就開始循環播放此視頻,讓學生提早進入情境,從而引出詩聖——杜甫及課題《望嶽》,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環節效果較好。

學習環節

此部分我分爲五個環節進行。

一、知人論世,走近詩歌;二、朗讀詩歌,感知詩韻;

三、細讀註釋,理解詩意;四、賞讀詩眼,一字立骨;

五、品讀手法,領悟詩“藝”

先讓學生通過對杜甫的生平的回顧及適當介紹杜甫創作此詩的背景,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然後,通過結合註釋梳理內容的方式,讓學生對主要內容有一個整體把握。隨後進入主教學環節。先提出問題:全詩圍繞哪一個字展開,學生能很快答出是“望”字,再提出主問題:杜甫望見一座高大巍峨的泰山,心潮澎湃,感慨萬千。詩人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寫出自己的所見所感的?詩人內心到底又激發出怎樣的情懷呢?隨後小組展開合作交流,從煉字、修辭、句式、手法等角度進行賞析,讓學生學會賞析詩詞,並通過交流碰撞感悟到此詩寫法的妙處及泰山的巍峨秀麗和詩人的雄心抱負,且讓學生感受到“望”字一字立骨的妙處。

拓展環節:

此處我設計了兩個內容,一是通過對小學學過的兩首詩《春夜喜雨》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回顧以及八年級《春望》《爲茅屋爲秋風所歌》的瞭解,讓學生感悟到杜甫的雄心抱負及詩聖的偉大。二是由杜甫勇攀高峯的精神昇華到中國人一代又一代傳承此精神,繼往開來,從而使中國越來越強大。隨機播放最近的熱點時事“神州十三迴歸”的視頻,從而激發學生不怕困難,敢於挑戰的決心。最後齊背古詩結束課堂。

在反覆的修改教案、試課調整的過程中,有以下五點特別大的收穫:

教學目標一定要簡潔明確,目標貪多則等於沒有目標。

問題的設置及環節的先後順序設計,對整堂課的流暢程度及課堂活躍性起決定性作用。例如:剛開始是將導入視頻放在末尾,導致時間較緊,而課堂導入也未能將學生帶入情境。稍作調整放入開頭後,則效果好很多。

好的課堂一定是打磨出來的,實踐出真知。剛開始自己把教學設計大致定好流程後,在2004班先試上了一遍,由於中間品讀環節過於拖沓,導致內容沒有上完,後面第二節課對環節根據學生學期進行適當刪減,對提問進行精化,則內容剛剛好。

一定要多積累。在設計時,常常因環節與環節之間用什麼語言過渡而卡殼。後來就會去查閱大量資料,有時從中摘取兩三句特別滿意的句段。後想,平時如能堅持做好積累,日積月累,等到真正賽課時,會節省不少時間。

詩歌教學離不開朗讀。朗讀是學習詩歌的靈魂。這次課堂中通過示範讀、對比讀、齊讀等方式多種引導,所有學生學習的興趣還算濃厚,以後還要多嘗試如何更好的做好朗讀指導。

不足之處:

但縱觀整個課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不太好,後面拓展提升環節用時過多,導致後面幾分鐘有些倉促。最後一個視頻可去掉。提醒着我貪多嚼不爛,課堂一定要學會取捨。

2.板書欠缺創意,字實在有些醜。這方面還得多多加強。

從初賽到決賽,有累有獲也有喜。特別感謝我的師傅尹琰萍老師還有餘桂平老師爲我提供了諸多指導,也正是有她們的鼓勵和引導,才使得我更認真的對待這次比賽。路漫漫其修遠兮,我願不斷努力,不斷提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