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寫的新認知

關於讀書的幾個層次,最近聽古典老師的課有了新的認知:數據、信息、知識、洞見、智慧、擊穿並知識體系。

我的學習感悟

聽到古典老師講到他的6項經歷,讀書、見人、旅行是輸入,寫書、授課、寫作是輸出。3項輸入,對應3項輸出,很平衡。

他寫了很多的書,作爲一個作者,他是怎麼看待讀書這件事的,對我很有啓發。

比如,讀書不需要記憶,讀書會增長知識嗎?怎樣通過閱讀增加知識。

刷新觀念

我們爲什麼讀書?難道是爲了記憶和理解?讀書可以把知識內化嗎?

古典老師把需要讀的書分爲三種:
第一種,陶冶情操類書目。閱讀目的是爲了增加人生的底色,讓自己的生活感受更加多姿多彩,閃耀更多的人性關輝。
第二種,各類經典類書目。講底層邏輯、事物本質的書,這類書幾乎是一個領域的開山之作,很多相關的知識都是從這些類似於底座的概念中生長出來的。
第三種,各種工具類書目。是爲了查閱或者學習解決一個專業或者一個領域的問題的書,類似於新華字典,主要作用是查閱。

古典老師問了幾個普遍的問題--讀書爲什麼記不住?因爲我搞錯了幾個概念:書裏沒有知識,只有信息。這引起了我的思考,記得笑來老師的課程裏也講到過知識和信息的區別,怎麼自己就不記得了。(概念不清)

回頭複習一下:所謂的知識就是有用的信息,這些信息如果可以讓自己更好的做出決策、讓自己的未來更美好,就是知識。

而我這次學到的--知識和信息的區別是,是不是可以解決問題,是不是可以消除不確定性。
今天這個社會中不確定性太多,比如貿易戰,多邊主義和單邊主義之爭,全球疫情、戰爭等等,知識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消除不確定性。

另外知識不是記憶了,可以引用了就是自己的,很可能都是“出租車司機的知識”,(關於愛因斯坦的司機代替愛因斯坦演講的故事)而要讓讀的書變成知識,那就需要和原有的知識產生鏈接,類似於“縫一針”,或者有什麼東西可以把新舊知識鏈接起來,爲我所用。

知識只有通過理解、附着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上並不斷擴大或強化自己的知識體系,直到產生洞見,最終達到打通知識體系,就像塔勒布用反脆弱打通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達里奧的原則,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等等。

對我行動的指引

爲了解決讀的書怎樣變成知識,我計劃加入古典老師共讀會,用一年的時間學會怎樣把自己讀的書變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變成一篇篇文章,甚至是一本書。

我的反思是,讀書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是因爲沒有搞清楚如何踐行達到知行合一。期待通過學習共讀,打通自己的知識體系,從產生洞見到洞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