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7懷才不遇的人放到現在會懷纔有“遇”嗎?

縱觀歷史上的各大人物,有多少是死後才被人賞識,今天大放異彩的文學家藝術家們有多少在世的時候窮困潦倒,而死後作品流傳千古?爲什麼當時他們不被賞識?如果放到現在會被賞識嗎?

梵高,在拍賣會上作品都是以億元被拍賣,現在他的油畫作品成爲流行的裝飾圖案,沒有人不知道他的《星空》《向日葵》這兩幅畫,他的名字也成爲印象派的代表,他的名字更是本身就帶了藝術的氣息,有人爲他寫歌,有人爲他拍電影,如果梵高在天之靈知道他現在這麼輝煌,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梵高的畫爲什麼當時流行不起來?網上查了一下,主要原因是說他:超前。他的作品與當時的主要流派和主題格格不入,買畫的權貴們不欣賞他的畫,一生只賣出過兩幅畫。

梵高不像小說裏說的那麼籍籍無名,他在巴黎期間,去阿爾之前,就已經小有名氣了,還主辦過一次規模不小的畫展,展出了他、塞尚、比沙羅等一批畫家的作品,這期間他還有追隨者,也就是粉絲。他的畫在世不出名更是有第二個原因在裏面——商業運轉。他弟弟也是歐洲最成功的華商之一,古比爾畫廊當時在歐洲絕不是二三流的小鋪子。之所以價錢不高,是有商業運作的因素的,在他生前,他弟弟以畫廊的名義全部收購了他和高更的作品,不允許他向別人出售,對外,也保密,以造成他們的畫沒有銷路的假象,這樣囤積居奇當然有利於日後炒做。現在這種手段也不少見,很多畫家都是和畫廊簽約的,俗話說就是被包了。

他的出名也是因爲——商業運轉。梵高的弟媳喬安娜。她繼承了梵高550幅作品,並出版了梵高的書信。契而不捨的舉辦了六次梵高畫展,最後在第七次火了。梵高死了之後,他所有的畫被他弟媳繼承。梵高的弟媳喬安娜在他死了之後的十年爲梵高辦了7次畫展,前六次觀衆淡漠,到第七次才引起了轟動,從此各國的藝術館就爲梵高敞開了。

必須要提這樣一個人:安布茲伏拉德(Ambroise Vollavd),沒有他的慧眼,不止是梵高會蒙塵,像塞尚、畢加索、馬蒂斯、高更、梵高、那比派畫派這些如今耳熟能詳的璀璨羣星或許也會埋沒於黑夜之中。藝術經紀人也是讓畫家出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1895年他爲尚默默無聞的塞尚舉辦盛大畫展使其一舉成名,次年又爲梵高舉辦畫展,投資藝術家也像投資股票一樣,有商業的眼光。此人在現代繪畫藝術史中堪稱歷史穿越版存在的天使投資人。在現代人仰望大師傑作之時,應該也由衷的會想到,歷史中第一個轉發、捧紅、爲大師拉粉絲之人。偉大!

原來,成名也是一種商業投資模式。

才華擺在那裏不增不減,但是到了不同的人手上結果就不同。到現在,營銷都是幫助成名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甚者還誕生了營銷學,小到商品,大到人物都是依靠包裝和推廣,久看不厭,大家都說好,更何況權威人士都說好,烏合之衆當然也跟着說好。“才”要“遇”,是要迎合“掌控者”的心,先靠營銷傳播,然後再靠口碑傳播,才能走得遠和久,靠營銷傳播,普通的都能被吹成優秀的,如果本身資質優秀那就是頂級了。這是商業運轉的規律,是進入一個圈子的潛規則,畫家用自己的才吸引商人,商人用自己的錢去顯示自己的藝術品位,商業互吹,有後臺才能走得快和遠啊!在哪個圈子都一樣。所以藝術家不能太有錢,有錢就是生產出迎合大衆審美的普通藝術品,而孤獨和貧窮能激發一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藝術家的念想投射在他的畫上面,人越窮就關注自己越多,觀察力越敏銳,人越富就越喜歡關注外部世界,花錢享受,消磨自己的感官。藝術只是謀生的一種手段,是窮人揮灑夢想的依託物,要賺錢得去迎合買家的口味, 當時受富人青睞的畫家也許他的作品沒有那麼多共鳴,但是隻要得到金主的共鳴就夠了,所以他生活得好,但是沒有才華,而那些與衆不同的畫家卻嫉妒,他明明畫得不如我爲什麼賺得比我多,但是藝術到了一定程度技巧都能爐火純青,關鍵是看你會不會賣畫。

李賀也有才。他的詩想象力豐富,在唐代詩人中風格獨樹一幟,被譽爲“詩鬼”,可是一生體弱多病,抑鬱苦悶,經濟拮据,27歲就英年早逝。想考進士卻因爲小人阻礙沒法考,仕途失意,長得也不好看,用現代話說就是“屌絲”,唯獨文學上有那麼些才華,但夢想着卻是走科舉去仕途,這樣的夢想一輩子沒實現還早早去世了,就像現在的人一直考公務員沒考上,還被人頂替或是因爲政審不通過,但普通人的抱怨和李賀的抱怨大不一樣,李賀把自己內心的抑鬱不得志化作他奇幻的詩句,看着令人拍手叫好, 他希望被賞識被重用去做更大的官,也許是他的詩才給了他這樣的底氣。歷史上很多詩人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比如李白、屈原、陸游等等,有的人因爲身處亂世,有的人因爲得罪了上級,有的人因爲自己的政策得不到推展,總總的原因不能讓他們更進一步,於是就寫詩抒發這個世界的不公平,我這麼有才就是應該幹大事的人,如今卻不給我做大事的機會,我就要好好吐槽一下!於是後人賞析便用了“懷才不遇”四個字概括詩人的境況,但細想來,這四個字很不妥。有文采和他們做官有什麼纔可以關聯呢?雖然古時候科舉制推行學而優則仕,但是文才和管理是兩回事呀!有文才未必有治國之才,兩個不一樣的“才”怎樣相遇?就算當官了,做不成事就因爲不是好時候?因爲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難道不也是因爲政策不合理,當時的關係沒走開,放在現在不也一樣。文人的懷才不遇確實很好笑,孟浩然寫的歲暮歸南山裏有這麼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唐玄宗看了之後說…你不來求官,我啥時候就棄你了……然後就把他攆走了。杜甫也是心直口快,當官沒兩天因爲惹皇上生氣被攆走了,文人有脾氣, 壓不住自己的性子就算當官了也不穩妥,成不了多大的事。

文學和藝術是視覺的產物,目的是鉤住讀者的心,利用情感的共鳴進行表達自己的思想,音樂用音符表達,畫畫用色彩表達,小說用文字表達,他們都有構建自己的最小符號和表達情感的一套方法,痛苦、貧窮、憤怒、孤獨等負面的情緒似乎是藝術的靈感來源,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卻無人賞識,於是更努力地榨取自己的思想和才能揮灑在作品上,祈求有人賞識,文人相輕,文人脾氣大,可真有趣。

懷才不遇的人放到現在會懷纔有“遇”嗎?如果當事人還是一樣的處境一樣的認知那還是不遇,換作現代,他們用互聯網發表自己的作品,也許會有一些追隨自己的粉絲,若被哪個編輯或者藝術工作者看見了,邀請他們投稿,或許會有自己的收入,若運氣再好點,遇上有人包裝和推銷,那就有人出名了,懷纔有遇!現在這個時代能展現自己的機會太多了,互聯網還有選秀節目讓我們見識到了民間有那麼多的高手,一點也不遜色於明星,因爲他們沒有被星探相中,沒有被包裝,所以才華只是才華,成爲不了財富,而才華被看重的,就會接商業演出,比如“大衣哥”,短視頻平臺給了很多有夢想有才華的草根提供了“懷纔有遇”的機會,這個時代的成功不一定要依賴於大人物,還可以依賴小人物,是普普通通的觀衆把他們推起,實現“網紅明星夢”。只不過那個年代沒有網絡,他們的作品能流傳已經是比普通人有着好得多的機會了,他們到現代也許也是互聯網大軍中的某個大V,那些互聯網中的大V放在古代也許也是才華橫溢的人物,他們都是身邊的普通人,做了不一樣的事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因爲愛表達,所以世人通過作品瞭解一個人,還有很多這樣懷才不遇的人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懷才不遇的人已經是某種程度上的遇了,因爲他們被看見的程度已經比普通人多了。

只是,現在的作品太多,少了深度,更少了直擊靈魂的認同感,多是普普通通地抒發心情罷了,多的是調侃和視覺的衝擊,科技沖淡了人間的溫度,在快速高效的發展形勢下,更看重利和益,文化的沉澱越來越淺,古人如果穿越過來了,他們的詩才還會有人欣賞嗎?或許也是懷才不遇!

職業的盡頭是從商從官,這類人做大是因爲早就摸清自然社會和人際社會生活的規律,高度發展的社會各種職業各司其職,但總有高低之分,讓自己活得更好不也是一種才?我們終極一身所做的不就是爲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