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聊文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一個憤青的自述

《吶喊》的自序,我讀了很多遍。

每當我讀魯迅的這一段話,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魯迅先生曾說,“所謂回憶者,雖說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我想每一個曾有過理想的年輕人,或者說,做過夢的年輕人,恐怕沒有哪個不吶喊過,不彷徨過。

記得那會,我還不知天高地厚,曾捶胸頓足地,給羣裏的網友朗誦過這段序,心中的寂寞與憤懣可想而知。

我真的很久沒和人聊文學了。

日復一日的工作,三點一線,使人感到乏味,感到絕望。

人是需要交流的。我獨自生活了一年多,自認爲自由是可以不顧一切的。

讀書時,沉浸在文學的世界,不覺得生活單調。一旦從文學的夢裏走向現實,又不免寂寞。尤其是隨着年齡的增加,日子愈加苦悶,便愈加懷念過往——曾經徹夜長談理想和文學的日子。如魯迅的大毒蛇一樣,寂寞纏住我的靈魂了。

談文學對於我來說,近乎等於談理想。談理想,是多麼美麗又多麼悲傷的事情。

它着實令人窒息。

聊文學,人容易誇誇其談,自己閱讀量也遠遠不夠,文人大多數都是清高的,甚至喜歡賣弄文字。讀了點書的我,也不能免俗。

曾經在網絡上遇到一位職業作家,我好奇地詢問他——作家、作品如數家珍,表達準確,思想又成了體系,老師你到底讀了多少書。他淡淡地說,五千多本吧。我掐指一算,一天一本,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也要讀十四年。這位老師他才三十多歲。

之後,老師平靜地對我說了一句——作家讀幾千本書再平常不過,只是很多作家不屑於提。

不屑於提!“不屑於提”這四個字,讓我頓時感到自己的無知與淺薄。讀書是一種修行,而不是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到處風騷賣弄。這一膚淺的問題,讓我十分羞愧。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在網上建立羣聊,談天說地,侃侃而談了。

正因爲如此,我也很久沒有和別人聊文學了。偶爾有朋友找我聊文學作品,我內心的興奮與激動,不言而喻。類似查找文獻一樣,我把一些讀過的作家解讀作家的文章推薦給朋友,共同探討小說其中的意蘊。

當然,偶爾有不同的觀點的碰撞,但彼此仍然保持尊重,這樣的交流是有效的,平等的。不帶有絲毫的偏見,足夠真誠。

對於惺惺相惜的文學愛好者來說,聊文學是一種彼此的慰藉。文學讓人與人之間的很多交流,可以共振。肉體的慾望相對來說,容易滿足,但精神上、心靈上的高貴與悲憫,卻很難得到共鳴。人啊,一開口說高貴這個詞,便顯得俗不可耐。但是,偉大的文學與藝術,它一定是高貴的,帶有悲憫的。

柏拉圖在《理想國》有一句話讓我感同身受。他說,當一個人對肉體上的享受越來越少時,那他對精神上的暢談也就要求越多。

我想魯迅口中的寂寞,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