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9.29集備:作文教學、小說教學怎樣給學生看得見的有效指導


實習教師王潔婷20220929日集體備課記錄

基於學情、基於學生作業反饋、基於課堂教學、基於課後面批輔導、基於教學反思的集備,纔是更務實更深入的教研,把每次集備都當做一次具體校本課題的研討活動。

一、作文教學

1、作文指導情況及調整

①目的:追求給學生直接、看得見的、有效的方法。

②關注:詳略是個大問題,接下來要重點關注。

2、詳略的處理——學生寫作中對詳略的處理問題極其嚴重,直接導致主題不突出;這是結構問題,更是思維問題。

要引導學生明白,初三的寫作,不同於小學、初一的寫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由簡單記敘文向複雜記敘文轉化——複雜記敘文的標誌是,在記敘過程中體現時間長度空間廣度,即所敘述事件不再是單一時間、單一地點內發生的事情,而是有前期狀態——遇到契機——深受觸動——後期調整改變,這裏面有一個“曾經——那時——後來”的時間廣度,可以是從小時到當時到後來的時間長度,在這個時間線上記敘事情的發展,同時也因爲時間的變化,而發生空間的變化,如從前在家裏,那時在路上,後來在學校等等,時間空間伴隨性變化,這種變化使學生的寫作不再是簡單記敘,而是複雜記敘——敘述了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同一事情中前後自己心理的、情感的、思想的成長與變化;這就是複雜記敘文。

而這就必然要求學生有詳略安排——前期狀態、遇到契機,這部分宜略,深受觸動,後期調整改變,這部分宜詳,突出強調自己深受觸動之後的情感、心理、行爲、思想等的變化,要進行細節刻畫。

3、思維的深度——初三記敘文相比於小學、初一還有一個較高要求是,要在記敘中體現思維深度——要善於運用夾敘夾議手法,尤其是在結尾後兩段的部分,即自己思想心理情感受到契機觸動、自己心理思想得到提升、改變而付出實際行動之後,對自己的前後行爲進行深入反思——思考是什麼、爲什麼,探究自己發生改變、思想認識獲得提升的原因,從而探究事件、經歷的意義與內涵,那麼這篇文章便有了所謂的深度,這個思維的深度,是建立在基本的思維邏輯“是什麼、爲什麼”的探究之上,如果能運用上幫助提升思維能力的句式,可能更能體現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之所以…是因爲…不只是因爲….更是因爲….如果沒有….那麼我就不會….等等。

如:因果遞進追問法,句式:

①“之所以.......,是因爲......,”“不只是.......,還因爲......”

又如:用反問句式,

①難道......?

(3)思路:爲什麼熱愛,爲什麼不可缺席?問一句“爲什麼”,邏輯性就有了。

4、開頭生硬點題也是一大問題

(1)改造方法:

①詮釋法點題:信念是什麼?(詮釋一下,再點題,詮釋法本身就提高了思維深度)

②換句式點題:如改成反問句或者轉折點題。

③假設法點題:如果信念缺席的話,......

(2)注意使用方式:講了馬上就讓用,現場改造自己的作文,再分析改得好不好。

二、小說教學——我們能給學生在小說閱讀——懂文——怎樣的看得見的有效的指導?面對一篇小說,我們是爲學生講懂的,還是讓學生讀懂的?這是我們最值得思考探究的問題。

1、關鍵要思考:教學中是不是給學生方法,學生學了之後能不能遷移。

2、問題:

(1)思維很散。

如《故鄉》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在找變化的時候不會在同一層面找。思維極其散亂。

·解決的思路:明確變化的參照點,分析變化的原因。——學生思維散亂的原因是因爲比較的參照點來回更換,而不是抓住同一人、物、事的前後進行比較。

又如,學生閱讀文章的時候,產生很多問題(有些是沒有意義的問題),影響學生正常閱讀。

(2)阻礙學生讀懂小說文章的因素有哪些?我們能做到怎樣的有效指導?

就學生課堂反饋來看,首先學生常常不能基於文本進行思考——文本中根本沒有的內容,他們卻提出疑惑,這就使得學生的思維沒有依據,一團困惑,卻怎麼也無法解決,於是便覺得讀不懂,比如刻意追問故事發生的背景,背景故意會幫助我們理解文本,但我們更多的閱讀是不會有背景提示的,一切閱讀思考都應當首先基於文本;

其次,學生提出的閱讀疑問,常常在細枝末節處,即與小說主要人物無關,也與小說主要事件無關,以斷章取義的方式進行孤立的思考求疑,致使主要人物、主要情節沒有梳理清楚,卻孤立地看待某一局部問題,致使對小說文本無法整體把握;

再次是,學生常常單一化思維,不能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思維總是停留在簡單二分法的思維之上:如這裏的人物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到底是值得同情還是不值得同情,到底是要批判還是要呼喚,等等,這樣的思維需要給學生矯正提升,引導他們基於實事,從不同角度觀察人物與事件。

所以課堂上可以爲學生提供這樣的“懂文”建議:

文本中的一切變化與主題有關,文本中有依據,不要脫離文本。(一切問題基於文本)

觀察視角(站在誰的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角度)

人物角度(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上,主題不一樣)

如《我的叔叔于勒》,“我”的角度,主題是親情;寫作的用意是呼喚親情。

④關注主要人物的變化,凡主要人物時間、地點、心態有變化處,常常意味着主題體現出。

(2)概括能力差,概括不具體,歸納不具體。

從鑑賞的角度看,關注這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但需要控制,避免佔用課堂太多時間)

3、教學要求:

①還原學生的考場思路,帶着學生讀文本,增強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力,可以找幾段,讀一讀,進行分析,讓學生會分析文本。

③向學生提問題:影響你讀懂文章的因素是什麼?

④設計參考:讀了之後,直接做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⑤我們要關注的不是幫學生得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怎麼去懂。講這類文章,不是爲了懂這篇文章,而是讓學生學會讀文章的方法。

⑥題者,提也。題目就是在提示你怎麼讀懂文章。可以引導學生從題目中找到讀懂文章的方法。

三、關於公開課的準備

如果講公開課,要怎麼講?我們如何體現當下課改要求的大單元大概念整合教學?雖然是初三備考年級,但也時刻有這樣的思想準備

思路:框架式整合,用同一個方法,解決同一類問題。保持持思維的敏感性。

如,第四單元,通過單元導語可以通過多篇文章中的少年的視角,概括歸納出一個大概念“少年心性成長”。


四、國情節後安排

1、內容安排:講《故鄉》、月考試卷。

2、完成九上八篇兩個單元的議論文教學:——整合教學

(1)把握議論文的基本特徵:論點、論據、論證——“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關於議論文的三套定位方法,本着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服務學生考場寫作的“思維深度”進行內容整合開展教學。

(2)真正的目的:提升思維能力、服務考場寫作的“思維深度”。不訓練學生寫議論文的能力。

(3)形式:以導學案的形式。非聯文本,分別選取段落。請你找出文章“是什麼”“爲什麼”的片段,引導學生關注思維深度的語言表達方式。

(4)關鍵:做好取捨,時間2-3節課。

3、晚練安排:一篇小說+一篇默寫。晚練要確保學什麼考什麼的原則,不超綱,不過度複習,不超前預習,重在當下。

4、第六單元白話文小說教學:

(1)思路:簡化(圍繞:懂文——懂題——懂答)

(2)明確:古典名著,只需要理解大意,以及人物和語言分析,通過學案進行學習。

(3)考情:考名著有可能直接考課文裏的。通過課內學習,要能滿足關於名著閱讀的考查題型。

①依靠《智取生辰綱》:瞭解重要人物,重要事件

②《儒林外史》:《范進中舉》的內容足於應對《儒林外史》的考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